澳門抗癌協會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癌症高峰論壇
{"ARInfo":{"IsUseAR":false},"Version":"1.0.0","MakeupInfo":{"IsUseMakeup":false},"FaceliftInfo":{"IsChangeEyeLift":false,"IsChangeFacelift":false,"IsChangePostureLift":false,"IsChangeNose":false,"IsChangeFaceChin":false,"IsChangeMouth":false,"IsChangeThinFace":false},"BeautyInfo":{"SwitchMedicatedAcne":false,"IsAIBeauty":false,"IsBrightEyes":false,"IsSharpen":false,"IsOldBeauty":false,"IsReduceBlackEyes":false},"HandlerInfo":{"AppName":2},"FilterInfo":{"IsUseFilter":false}}
澳門抗癌協會昨(26)日舉辦「第五屆澳門抗癌協會學術年會暨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癌症高峰論壇」,邀請粵港澳大灣區多名專家學者到場圍繞精准醫學和腫瘤個體化治療、結直腸癌治療進展 、子宮內膜癌嶄新治療、肺癌免疫治療多學科策略、高風險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胃癌的免疫治療等十餘個主題展開學術探討,藉此加深參與者瞭解全球腫瘤治療的最新發展動態,提高臨床專科能力,開拓思維。
論壇昨日上午10時假星際酒店宴會廳舉行,中聯辦文宣部代表劉銳、澳區全國婦聯委員賀定一、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施家倫、澳門特區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張作文,澳門特區行政區衛生局局長、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院長代表、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彭蓬光,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王瑛,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藥學院院長朱依諄教授,澳門抗癌協會會長彭向紅等主禮嘉賓出席活動。
澳門抗癌協會會長彭向紅致辭時表示,2025年, 澳門抗癌協會組織召開了16場學術研討會, 邀請到多位來自英國,美國、日本韓國,阿聯酋,新加坡,中國內地、香港及本澳專業人士作為講者,內容涉及頭頸癌,乳腺癌,肺癌,肝癌,結直腸癌及卵巢癌的治療進展。隨著腫瘤基礎與臨床研究領域新技術、新方法不斷革新,每年癌症研究、臨床診斷及治療都會持續取得重大進展。定期的基礎及臨床的深度探討與交流,有助於醫務工作者瞭解國外最前沿的學術成果。他補充表示,澳門特區政府衛生局資料顯示,自21世紀以來,癌症一直高居澳門居民十大死因之首。2023 年澳門錄得的新發現個案是 2,445 例,年齡標準化發病率為 238(每 10 萬人口), 其原因是癌症發生的機率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 (2023年澳門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為83.1歲,居世界第3位), 但澳門腫瘤患者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是 84.5/ 10 萬人口, 癌症5年相對生存率為62%,位於世界前列水準,歸功於澳門特區政府的「預防優先,妥善醫療」的理念和推行的免費診治政策以及全體專業醫護人員的努力。
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王瑛致辭時表示,欣喜地看到大灣區內在癌症的基礎研究、早期篩查、精準診療、新藥研發和康復管理等領域已積累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優勢,打破地域與制度的壁壘,促進人才、技術、資本和資訊的順暢流動,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是提升大灣區整體癌症防治水準,為中國乃至世界抗癌事業貢獻「灣區智慧」和「灣區方案」的必由之路。期待澳門、香港及大灣區內所有的兄弟單位、醫療機構和專家學者們緊密攜手,共同搭建更高水準的合作平臺。
今次澳門抗癌協會年會,在線報名參加會議的本澳醫學專業人士達2,000人,亦邀請到內地,香港及澳門的知名教授和醫生,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與相關專業人士廣泛交流,內容覆蓋腫瘤的手術治療、放射治療、靶向及免疫和綜合治療等方面,既有腫瘤基礎研究進展,也有最新的臨床試驗結果,相信能有助於參會者瞭解腫瘤治療的最新發展動態,提高臨床專科能力,開拓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