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生育率低迷:歐美經驗能否成為轉機?

澳門正處於人口發展的十字路口。據澳門統計局數據,2025年上半年出生率僅6.1‰,全年新生嬰兒人數預計將跌破2024年的3,607人,創下近代新低。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結婚登記僅1,442宗,環比減少220宗,進一步預示著出生人口將持續萎縮。如何鼓勵年輕人結婚生子,已成為澳門社會的重要課題。

生育選擇並非單純的個人決策,而是深受經濟壓力、時間分配和公共服務的影響。年輕夫婦往往會權衡住房成本、育兒開支和收入損失,再決定是否生育。要改變這一現狀,政策必須著力降低養育子女的直接和間接成本,並調整工作場所和社會的「預設」期望。

出生率似乎是全世界發達國家或者地區的共同社會問題。對於社會福利優厚的歐美國家,會通過使生育與現代生活更相容的一些政策,成功提高了生育率或至少減緩了下降趨勢,值得澳門借鑒。

瑞典等北歐國家實施了慷慨且性別平衡的育嬰假制度,提供約480天的育嬰假福利,並預留不可轉讓的假期鼓勵父親參與,有效減少了母親的職業損失擔憂。法國通過家庭津貼、經濟狀況調查補貼和兒童保育補貼,為家庭提供了穩定、可預測的財政支持。此外,美國利用稅收抵免和州級帶薪休假政策,降低了育兒的淨成本。

鑒於澳門的實際情況,政策應務實、分階段實施。建議引入包含父親配額的全面育嬰假方案,設立12-16個月的法定假期,並保留部分不可轉讓假期給父親。同時,穩定兒童津貼,擴大補助兒童照顧容量,優先考慮嬰幼兒。此外,為年輕家庭提供住房支持,推出有針對性的住房措施,並激勵雇主採取家庭友善政策。

澳門人口相對較少,公共財政集中,意味著有針對性的高價值措施能產生更顯著的行為影響。政策應循序漸進,從高可見度、低行政負擔的支持開始,逐步擴展至結構性改革。唯有如此,才能幫助新一代澳門家庭從「想要孩子」變成「能夠生孩子」。

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