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火宮殿 百年傳承的湖湘餐館

踏入長沙坡子街,紅牆黛瓦的古建築群在繁華街景中格外醒目,那便是聞名遐邇的「中華老字號」——火宮殿。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景點,是集合火廟文化、民俗文化與飲食文化於一體的獨特地標,不僅是食客的天堂,更是感受長沙百年風韻的窗口。此次遊覽,我從白日到夜幕,沉浸式體驗了這座「湘味大本營」的魅力,也讀懂了它流傳數百年的文化底蘊。
火宮殿的歷史可追溯至明萬曆五年(1577年),雖文獻中亦有「始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記載,但無論哪一說法,都印證著它跨越數百年的滄桑。道光六年(1826年)的重修,讓它添了火神廟、財神廟、彌陀閣等建築;1938年文夕大火幾乎將其焚毀殆盡,直至抗戰勝利後,小商販們聚集於此,才漸漸復活了小吃文化;2000年後,伴隨坡子街美食街的打造,火宮殿迎來擴建,重塑火神像、恢復古戲台與漆飾牌樓,最終形成如今的規模。站在入口處的石牌坊下,「乾元宮」三個蒼勁大字格外奪目——這是長沙市書法家協會主席譚秉炎所題,取自《周易》「大哉乾元,萬物之始」,既有文化厚重感,又暗合當地童謠「進門火宮殿,出門錢圓工」的諧音,傳達出食客願為這裡的美味傾囊的熱愛。牌坊上《太公把釣》《三羊開泰》等浮雕工藝精湛,夕陽下泛著古樸金光,「古坊西照」的景致,成了遊覽的第一重驚喜。

穿過牌坊,古色古香的建築群次第鋪展,右側的古戲台是必駐足之處。戲台楹聯「象以虛成,具幾多世態人情,好向虛中求實;味於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從苦裡回甘」頗有深意,橫匾「一曲薰風」則出自清末大書法家何紹基之手,字裡行間盡顯文人氣韻。每晚7:30至9:00,這裡都會上演湘劇、花鼓戲等湖南地方戲曲,我趕在黃昏時入座,點一盞長沙特有的茉莉花茶,聽著戲臺上的唱腔婉轉,伴著茶香縈繞,頓覺時光慢了下來。戲台下人流往來,既有當地老人搖著蒲扇聽曲,也有年輕遊客舉著相機記錄,傳統與現代在此交融,別有一番滋味。

戲台旁便是火宮殿的「源頭」——火神廟。廟內供奉著火神祝融君,據《路史・前記》記載,祝融又名祝和、祝誦,約在西元前26世紀至21世紀任管理火的官員,因功績卓著被後人奉為神明。這尊火神像是從南嶽請回,並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大師開光,不少遊客在此敬香,祈求事業紅紅火火、家庭安康。廟中還陳列著一輛「大阪救火車」,靠人工搖動桿件產生水壓滅火,雖是舊時器物,卻見證了火宮殿與「火」相伴的獨特歷史。看著廟內香火裊裊,聽著導覽講述它在1941年重建、2001年修復的故事,不難理解為何「廟廊升煙」會成為火宮殿的經典景致——這裡的「火」,不僅是火神的象徵,更是飲食文化與民俗精神的傳承之焰。
火宮殿作為湖南小吃與傳統湘菜的發源地,這裡匯集了數百種美味,其中「八大小吃十二名肴」堪稱經典。著名地道美食包括:臭豆腐、姊妹團子、紅燒肉。其中,不得不提臭豆腐,據說毛澤東年輕時在長沙一師就讀時,常來此品嘗小吃;1958年4月12日,他再次光臨,品過臭豆腐後連聲稱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如今店內的毛澤東銅像,便是為紀念這一往事而立。

傍晚時分,火宮殿燈火通明,古建築上的「中國紅」在燈光下愈發艷麗——這種象徵吉祥紅火的顏色,正是火文化的最佳詮釋。沿著回廊走到水池涼亭,「廊亭幽靜」的景致讓人暫避人群喧囂,石山、小亭與主營業樓相映成趣,一、二樓的小吃區依舊熱鬧,食客們的笑語與油香、辣香彌漫在空氣中。此時才明白,為何美國前總統老布殊、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等外賓會專程造訪,為何國外雜誌會屢次介紹——火宮殿的魅力,從不只是美食,更是它背後的文化:是火神信仰的傳承,是民俗藝術的活力,是老長沙的生活氣息。
離開時,回首望去,古牌坊在夜色中依舊醒目,戲臺上的唱腔仍縈繞耳際。這次火宮殿之行,不僅飽了口福,更飽了眼福與心福。它像一本立體的「湖湘文化書」,每一座建築、每一道小吃、每一場戲曲,都在講述著長沙的故事。若再來長沙,我一定會再來這裡——在火神廟敬一炷香,在古戲台聽一段曲,在小吃區品一盤臭豆腐,再感受一次這跨越百年的「火宮殿魅力」。
攝影 | 撰文:墨浪途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