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三地聯動舉辦大灣區法律企業交流會 織密跨境法治保障網 護航企業出海與灣區融合

「粵港澳大灣區法律企業交流會」昨(16)日在澳門盛大舉行,並同期舉辦第六期國家安全教育(導師培訓)證書課程畢業典禮。活動由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IPLSA)主辦,聯合澳門律師公會、香港律師會、香港大律師公會及廣東省律師協會等大灣區核心法律機構共同舉辦,吸引逾300名三地法律界代表、企業負責人及青年律師參與。

本次交流會以「法企對接、跨境破題」為核心主題,聚焦法律服務融合與企業「走出去」的實務需求,為大灣區法律服務發展注入新動能。活動內容涵蓋企業出海風險管理、知識產權保障、爭議解決機制、跨境資金回流及人工智能應用等多個熱門議題,邀請近30位來自三地的法律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進行深入探討,推動法律與企業的緊密合作。
開幕式嘉賓陣容高規格,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副主任黃柳權、香港商經局局長丘應桦JP、澳門法務局副局長邱顯哲(行政法務司司長代表)等均親臨現場。香港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及澳門保安司司長黃少澤亦為活動題辭,強調三地協同共建的重要性。
全國政協委員、IPLSA主席何君堯律師在致辭中指出,本次交流會正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六週年、大灣區律師執業試點辦法頒布五週年的關鍵時刻。他強調,IPLSA作為依香港《稅務條例》第88條成立的慈善機構,始終致力於培育涉外法律人才與推動公益法律服務。截至2024年,已有約618名港澳律師取得大灣區執業資格。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涉外法治建設」,更為大灣區法律從業者帶來「服務國家戰略、拓展執業空間」的雙重機遇。
此外,活動亦公布最新關於大灣區律師的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存在文化差異、市場競爭、稅務政策、專業培訓學分互認等障礙。協會隨後提出一系列改善建議,包括建立三地一體化法律服務平台、設立白名單制度、放寬稅務優惠條件等,並將提交司法部及廣東省司法廳審視。
同期舉行的第六期國家安全教育(導師培訓)證書課程畢業典禮亦吸引各界關注。共有八名學員獲頒證書,他們分別是潘艷彬、張偉明、馬嘉慧、林偉業、鄭志謙、孫英、黎佩真、劉健宇。學員代表表示,課程內容豐富,有助提升國安意識,並促進愛國教育深入人心。
與會企業代表普遍認為,本次交流會搭建了直接對接三地法律資源的管道,尤其在跨境實務與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提供了清晰指引。法律界代表則認為,活動進一步明確了「融入國家戰略、服務企業需求」的執業方向,未來將更積極參與涉外法律服務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