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間意大利

透過玻璃門,我一眼便認出了那位意大利大廚。他頭髮灰黑兩鬢斑白,深眼窩裡鑲著一雙大眼睛,兩臂上的紋身格外搶眼。這家意大利餐廳,據說前任和現任主廚都來自意大利,味道沒有在「本土化」上作出妥協。

我們進店坐下,只見廚房呈半開放設計,既便於出菜,也構成一個招牌式窗口,將意大利主廚的整個下廚過程,向顧客和路人展露無遺。我們點了披薩、意粉、麵包、蛋糕和咖啡,又叫了一份名字陌生卻備受推薦的「鳥基」——那是一款一節手指大小的淺黃色枕頭狀麵食,覆蓋著紅色的意式肉醬汁。我用餐叉挑起一塊入口,只覺口感香韌筋道,而醬汁調得味道略重。我又試了意粉,搭配的火腿和蘑菇也鹹味突顯。十寸大的披薩則超出預期的美味,承載著餡料的餅身非常單薄,邊沿卻如氣球一般高高鼓起,咬下去滿嘴鬆脆。

我不經意回頭,發現主廚不知何時已坐在我身後的一張高凳上享用午餐,而大盤上的餐食正是「鳥基」。我順勢移步,「一樣?」我指向前面,又指向後面,用英語跟他攀談起來。「是的。」主廚答道。「披薩比必勝客的好吃。」「哈哈哈,必勝客!」他大笑起來,透露出對意式餐飲的自信。

我把話語轉向自己與意大利的交集,談及十五歲時遇見的意大利青年Paul,又展示在廣東省博物館觀看特展「典雅之冠:18世紀意大利薩沃伊王朝的宮廷生活與藝術」時所拍下的照片。「我在廣州還見過另一位意大利人,Cannavaro。」我說。主廚直搖頭,「Lippi,你知道Lippi嗎?他是No.1!」「當然知道,他率領的廣州足球,曾稱霸亞洲。但已是過去了。」我感歎道,接著提到米蘭隊,他又搖了搖頭,表示米蘭隊也已經不行了。

他打開一張照片,上面是兩位笑容燦爛的孩子。「這是我十歲的兒子和八歲的女兒。」他在中國生活已經十五年了,之前一直在深圳經營意大利餐廳,在佛山也有店,叫我去深圳記得聯繫他。我提出了到意大利旅行的願景,「得留兩個月。」他建議說,「要去西西里、佛羅倫斯、威尼斯、羅馬。」我倆互加微信,方知道他叫Giuseppe。他轉動手臂,向我展示內側紋著的三個漢字。「朱塞佩!我的中文名字。」

餐後,我向朱塞佩揮手道別,用意大利語說出一聲比較正式的再見——「Arrivederci!他揮手笑道「Ciao!」那是再見的口語表達,一般用於朋友之間。

今年是中意建交55周年,在國家層面固然是宏大敘事,於普羅大眾而言,面對面交流卻則更為親切可感,讓人可知地域、民族、膚色和語言,其實都不是障礙。作為同住地球村的當代人,完全可以求同存異,而這相同的點點滴滴,也許就藏在一件藏品,一口食物,一張合照,和一次對話中。

作者:楊肖坤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廣東省作家、音樂家、攝影家協會會員,長年從事文化藝術創作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