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基層醫療發展論壇聚焦慢性病管理 推動「健康澳門」長遠目標

與會嘉賓合照

澳門全科醫生學會於9月6日舉辦「澳門基層醫療發展論壇2025:攜手提升慢性病管理質素」,吸引逾百名本地及大灣區醫療專業人士參與。論壇以人口老齡化與慢性病負擔持續上升為核心議題,緊扣特區政府早前公布的《健康澳門藍圖》,探討如何透過基層醫療改革,加強疾病預防、早期診斷與持續治療,提升市民健康水平。

《健康澳門藍圖》已為未來十年訂立20項具體目標及52個評估指標,涵蓋精神健康、慢性病、傳染病等範疇。論壇以此為基礎,邀請專家分享最新臨床應用與研究成果,強調「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重要性,進一步鞏固基層醫療作為健康防線的角色。

世界衛生組織於第78屆世界衞生大會通過首項腎臟健康決議,將慢性腎病列為與糖尿病及高血壓並列的重大非傳染性疾病。與會專家指出,這反映慢性病管理已成為全球公共衞生的優先議題,而澳門近年策略與國際趨勢高度契合。

論壇中多個專家指出,基層醫療是公共衞生的核心。透過數據監測、專業培訓與社區健康教育,澳門有望提高居民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強化基層醫療網絡。衛生局家庭醫學科談光濠醫生在演講中總結澳門近年慢性病管理進展。他指出,在人口快速老齡化、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澳門已透過系統化措施取得顯著成效。2023年,65歲以上居民成人保健覆蓋率達80%,較2019年的60%大幅上升。

慢性病控制數據亦表現亮眼。目前高血壓患者約9萬人,糖尿病患者約4萬人,其中近九成由基層醫療機構跟進。衛生局於2023及2024年推出糖尿病及高血壓管理質量指標體系,配合專業培訓,使控制率明顯上升。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壓及血脂綜合達標率由20%升至29%;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率則由49%提升至63%。2024年試驗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的綜合控制率由17.5%增至26.3%,有效降低中風和心肌梗塞風險。

然而,現時仍存在需關注的缺口。數據顯示,澳門糖尿病患者中僅22%進行了尿白蛋白與肌酐比值(UACR)檢測,檢測覆蓋率偏低,可能導致許多糖尿病腎病病例未被診斷。談醫生指出,當局已針對此問題制定相關措施,目標提高UACR篩查率,以促進早期診斷與干預。

此外,呼吸系統疾病亦為論壇重點議題。專家提醒,短效β2激動劑(SABA)過度使用會增加哮喘發作風險,建議以「混合式藥物」(ICS-formoterol)作為首選治療方案,有助降低嚴重哮喘發作風險。這些新趨勢有助澳門提升哮喘管理標準,減少急性發作入院情況,優化醫療資源運用。

談醫生亦強調,澳門將持續深化與非政府組織及私營醫療機構的合作,積極應用新科技,包括完善「一戶通」健康資訊系統,探索人工智能在醫療篩查與臨床輔助診斷中的應用,以提升醫療服務效率與質素。

展望未來,學會表示將定期舉辦相關論壇,促進跨專科合作,推動臨床指引本地化應用。透過持續專業培訓、科研支持及政策推動,澳門將逐步形成以居民健康為核心的醫療生態,鞏固基層醫療根基,邁向「健康澳門」的長遠目標。

學會亦呼籲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的人士,每年定期進行一次UACR和血清肌酐檢測,以期及早篩查,避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