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產業結構轉型下的陣痛

近期澳門多個行業相繼傳出裁員消息,博彩業因衛星賭場年底全面退出,約5,600名員工面臨轉崗或失業風險;零售巨頭DFS亦裁減80名外僱,標誌著就業寒冬已從支柱產業蔓延至相關領域。這場裁員潮不僅是疫情後經濟復蘇乏力的產物,更是澳門產業結構轉型與政策調整的必然陣痛。​

裁員潮背後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博彩法修訂後,衛星賭場因利潤模式崩潰被迫關閉,而持牌企業轉向電競博彩等新業態,導致傳統崗位需求銳減。零售業則受客源結構單一與消費模式轉變影響,DFS等企業不得不通過裁員縮減成本。

面對危機,需構建多層次應對體系。短期而言,政府應強化對博企的監督,確保衛星賭場員工「應吸盡吸」,讓被裁員工快速轉崗至其他娛樂場或非博彩部門。同時推出緊急就業補貼,對保留員工的企業給予稅務優惠,減輕裁員壓力。​

中期需聚焦技能轉型,針對行業智能化升級趨勢,聯合博企幫助員工掌握新技能。對年長或技能落差較大的員工,應開展餐飲、酒店管理等通用技能培訓,銜接旅遊業復甦需求。​

長遠來看,必須加快產業多元化進程。以橫琴深合區為載體,構建「文旅+科技」就業走廊,吸引澳門員工參與會展、數字經濟等新領域。同時拓寬客源市場,推出「澳門+珠海」跨境旅遊套裝,恢復旅遊零售業就業崗位。政府應設立非博彩產業投資基金,對創業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

澳門的就業危機本質是轉型陣痛,只要把握政策調整契機,將挑戰轉化為結構升級動力,就能實現就業市場的穩定與繁榮。這需要政府、企業與社會形成合力,為勞動者撐起「防護網」,鋪就「轉型路」。

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