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後世譽為「方書之祖」的《金匱要略》 與清代醫學家陳念祖的《金匱要略淺注》

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中醫經典

《金匱要略》原名《金匱要略方論》,是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之一。為中醫經典著作,被後世譽為「方書之祖」,是現代中醫學生的臨床基本課程。

筆者收藏的《金匱要略》

「金匱」是存放古代帝王聖訓和實錄的地方,意指本書內容之珍貴。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載疾病60餘種,收方劑262首。

《金匱要略》問世以後,由於戰亂等原因,成書不久即散亂於世。至北宋時,翰林學士王洙在宮藏書匱中發現蠹簡本《金匱玉函要略方》。書分上、中、下3卷,實為《傷寒雜病論》的節略本。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勘《金匱》時,依據此本,刪去上卷傷寒部分,保留中、下兩卷雜病和婦人病兩部分,並把下卷方劑分列各證之下,重新編成《金匱要略方論》,分為上、中、下3卷,其文字自此基本定型,並由此演變出各類版本。

清代醫學家陳念祖為後世的從醫者較好掌握《金匱要略》和艱深晦澀的中醫藥古籍,將張仲景《金匱要略》諸方組成、功能主治、藥物劑量及煎服方法等主要內容。用歌訣形式編寫出來,刊於嘉慶八年(1803年)。

在當時,注文與原文既可以連讀,又可以分讀,文字流暢,語句通俗,不愧為名符其實的淺注。而在在當下,仍然艱深晦澀。

擇錄部分原文:「自唐宋以來,醫書汗牛充棟,庸庸者勿論,其中有可觀者,不下十餘家,雖不可謂得仲景之真傳,而間有善悟暗合者,亦有千慮一得者,散之各書,難以參考,今取各書之菁華,約為小注。即:於《金匱》本文中,另以小字貫之,凡本文中所有之義,既無漏而弗詳,本文所無之義,不敢妄添蛇足,又於各節之虛字,尋繹其微妙之旨,而暢達之,所謂讀於無字處也」。

擇錄部分淺注節選:「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病不外邪正虛實。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是邪正統於虛實中也。)夫(上工)治未病者。見肝(邪)之(為實)病。知(已病之)肝(必)傳(未病之)脾。當先實脾。(若春之三月。夏之六月。秋之九月。冬之十二月。)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所以然者。髒病惟虛者受之。而實則不受。髒邪惟實則能傳。而虛則不傳也。)中工不曉(邪實則)相傳。見肝之病」等。

此外,至今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的金匱腎氣丸,溯源其來源均出自於《金匱要略》中的「中風曆節病脈證並治第五篇」的「崔氏八味丸」和「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篇」中的「腎氣丸」。

(以上插圖古籍均為筆者收藏)

作者:中國貴州肖連宇 MAB&RP博士名銜 《香港文藝》簽約攝影家 香港文學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教授 獲2025年第四屆國際影藝聯盟 IFIA」典藏.相機」卓越藝術家稱號2024年國家「金絲路」卓越藝術家(民俗非遺)稱號 2021年全球(華人)金牌攝影師法國2019坎城國際攝影節金像獎得主 古玩鑒別專家 中醫藥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