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上》音符鑄就的民族豐碑

當《在太行山上》的旋律再度響起,那鏗鏘的節奏如戰鼓擂動,將我們帶回1938年的烽火歲月。2025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首由桂濤聲作詞、冼星海作曲的經典戰歌,依然如一座矗立在歷史長河中的豐碑,銘刻著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與不滅的氣節。

「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歌曲開篇便以恢弘的意象,點燃了民族覺醒的火焰。它誕生於抗戰最艱苦的相持階段,彼時華北大地硝煙彌漫,而太行山卻成為敵後抗戰的堅強堡壘。八路軍總部與中共中央北方局長期駐紮於此,朱德、彭德懷、左權等將領在此運籌帷幄,指揮華北抗戰。歌曲中「千山萬壑銅壁鐵牆」的壯闊圖景,正是軍民同心、共築防線的真實寫照。

這不僅僅是一首歌,更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迴響。用血肉之軀築起真正的「銅牆鐵壁」。《在太行山上》正是這一壯舉的藝術昇華,它將千千萬萬無名英雄的犧牲與信念,凝結為穿越時空的精神號角。

這首歌在紀念活動中不斷被傳唱。《在太行山上》始終激蕩人心。它提醒我們,勝利不僅屬於戰場上的凱旋,更屬於每一個在黑暗中堅守光明的人。

歌曲中那「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的呐喊,早已超越了地理意義,成為中華民族精神高地的象徵。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強大,不在於武器的鋒利,而在於人心的凝聚與信念的堅定。這種氣節,是面對強敵時不低頭的骨氣,是身處絕境中不放棄的勇氣。

在勝利80周年的今天,我們循著這鏗鏘旋律,不僅是在緬懷過去,更是在汲取力量。那鐫刻在音符裡的民族氣節,如不滅的星火,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勵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以同樣的堅韌與信念,守護這來之不易的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作者: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粵港澳「和」青年藝術團團長 澳門人文社會科學促進會國際文化藝術委員會主任 王子銘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