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書同行

晚上十點,房間裏燈火充盈。身穿睡衣的大女兒坐在床上,全神貫注地聽著手機裏播放的猴子警長探案故事。這警長系列的探案故事,去年就開始進入了她的「有聲書單」,到了暑假尾聲,她更是開啟了「坐車聽、吃飯聽、洗澡聽、睡前聽」的全新模式,故事每天不離耳,哪怕是「炒冷飯」,也津津有味,樂此不疲。
相比於太太,我一直夠不著是大女兒依賴的對象,然而這一次,她以「不想自己一人在房間」為由,提出要我陪伴。於是,我搬來一張小板凳放在床邊,又從書房裏掏出一本最近正在閱讀、如磚頭般厚實的散文書,沉浸在字裏行間。不多久,她突然向我靠近,「爸爸,為什麼你看書,不看我呢?」「你在專心聽書,我也在看書嘛。」我輕輕地回答道,發現鏡片後一雙單眼皮眼睛裏,竟蕩漾著半分無辜、半分期盼的微光。我頓時感到一陣慚愧,只好指著手中翻開的書頁說道,「你也可以跟爸爸一起讀書啊。」此時,手機裏新一集的故事在耳邊響起,大女兒又回到了聽書狀態。「時間不早了,先睡覺,明天繼續好嗎?」「不要!」我深知她的「硬頸」本性,且小女兒就在另一房間裏剛入睡,經不起吵鬧聲,便就此作罷。
也許是長得隨我,大女兒自小就喜歡閱讀,不管是實體圖書,還是有聲故事,都能讓其沉醉其中,難以自拔。平時只要乘坐我的新能源車,她屁股還沒坐穩,細小的食就會條件反射般隨著右手迅速向前躥出,直指螢幕上的播放軟件圖標,嘴皮子間同步冒出那句指定臺詞,「爸爸,給我聽。放大它,螢幕打豎!」這時,我就得聽令行事,故事播放的同時,螢幕也伴隨著「嘀……」的聲音由橫幅慢慢轉向豎幅,有如一場儀式。每次到了停車點,如果那段故事剛好還沒聽完,她就會露出不樂意的神態,嘴裏念念有詞,「聽完它,聽完它!」
對大女兒的閱讀,我和太太向來持積極態度,在圖書館借書,在網店或實體店買書,幾乎從不吝嗇。最近,一年一度的南國書香節又開幕了,以往我只帶過她參加分會場活動,這次我特意把母女倆叫上廣州,走進琶洲主會場,一起在書籍的海洋中徜徉。原來,單是其中一個館,就足夠我們花掉半天時間。被童書包圍,大女兒喜出望外,尋寶記系列,可以塗畫的美術書,《小王子》大繪本,由電影《哪吒》衍生出來的漫畫,書籍一本接一本地收入囊中。
「聽故事是好的,但聽了之後,你有沒有想過去寫呢?就是自己學會寫一個故事出來。」鑒於一年級時學校已經佈置作文了,我就對這位即將步入二年級的小學生提出了創作要求。「不要。」大女兒撅起嘴巴,低聲卻肯定地拒絕道。對於喜歡閱讀且作文寫得有條有理的大女兒,我作為一位作家,自然難免心生她也嘗試文學創作的念頭,縱然寫作這條路並不輕鬆。不過,我也清楚,這到底需要視乎她的個人選擇,畢竟她是一個獨立個體,並非誰的附屬品。她無疑是遺傳了我的某些特質,但她成長的環境與當年的我並不相同,往後的發展道路得由她自己去探索,擔負起自己的人生。只是,希望閱讀這一習慣千萬不要丟棄,可知優質書籍是人類的一生所伴啊!
早些日子,雙腿日益穩健的小女兒喜歡上攀爬椅子。那天晚飯過後,她又走向客廳的長椅邊,高高抬起左腿,轉眼大半個身子就趴在椅墊上,接著挪到姐姐身旁,扯著姐姐肘下的一本尋寶記,露出一副借書的模樣。我想,人類與書籍,彼此之間也許真有著天然的親密聯繫吧。
於是,不禁步向書房,看著滿牆書籍,心裏感歎縱使人生不易,但幸好還有書籍,與我們同行。
作者:楊肖坤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廣東省作家、音樂家、攝影家協會會員,長年從事文化藝術創作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