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系統破壞大三巴牌坊外觀? 文化局:方案可逆倘有更優可更換

有意見指避雷系統影響大三巴外觀

本澳著名地標大三巴牌坊新增避雷系統工程基本完成,牌坊頂部共設8組避雷裝置。有旅客和居民反映,仔細看金屬線稍有違和感,影響建築物外觀,但做法是出於保護用途,仍可以理解。文化局局長梁惠敏表示,當局除考慮景觀外,亦要考慮安裝方式,雖然不安裝避雷針能最原真性呈現大三巴牌坊樣貌,但要考慮文物安全,現行避雷裝置是可逆,倘未來有更優方案可作出更換。

三巴牌坊已安裝避雷系統

文化遺產委員會於昨召開本年度第四次平常全體會議,由文化遺產委員會代主席、文化局局長梁惠敏主持。會上,文化局於分別就「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項目之保護單位的申請情況」、「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全澳第一批動產評定」的公開諮詢工作,以及「有關被評定的不動產行使優先權」向委員作出介紹並諮詢意見。

梁惠敏(右)及胡祖杰介紹會議

現有避雷針方案屬折衷方案

去年6月中旬一場雷雨期間,本澳著名地標、景點大三巴牌坊被發現立面前有石塊跌落。為加強對大三巴牌坊的保護和提升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文化局、公共建設局於今年5月27日起至6月底,分別對大三巴進行第一期銅像修復保養,以及避雷系統設置工作。新增的避雷系統為掛在牌坊背面、最高點稍高於大十字架的一支避雷針,並連接金屬纜線繞過左右兩邊各四支突出的圓球柱體才接回地面,還有多組固定構件相應「套」在牌坊上。不過,有旅客直言細看大三巴牌坊頂部多了圓弧金屬線,置感覺怪怪的;也有附近市民反映,避雷裝置很明顯,「離遠可能唔多覺,但行埋啲睇就好現眼」,覺得越保護越糟糕,但出於保護,唯有接受。

梁惠敏回應時強調,當局邀請設計單位製作多個方案,並經論證及諮詢國家文物局轄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意見,屬折衷方案。當局除考慮景觀外,亦要考慮安裝方式,不希望有入侵式的安裝,「當然,唔安裝情況下係最原真性呈現大三巴的原貌,但亦要考慮到文物的安全」。要平衡各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技術的改良,倘日後有更優於現有的避雷針方案,可減少各方面影響的話,是可以更換現有裝置的。因現有的安裝方式是可逆的,並沒對大三巴牌坊的物理性構成影響。

她又謂:「唔同的方案當局亦有論證,覺得必需要作一個決定,更好咁在惡劣天氣下保護好文物(大三巴牌坊)。」

收19份成為保護單位申請

另外,為保護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識別確認保護的對象,文化局持續鼓勵清單項目相關傳承實踐的實體、社群及群體,申請成為該項目的保護單位。同時,按第85/2022 號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核准並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指引》第五條的規定,就提出申請單位是否具備條件成為保護單位等進行分析研究和確認。

現時本澳共有70個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清單,梁惠敏表示,文化局並就所收到共19份成為保護單位的申請,涵蓋宗教習俗、美食烹飪技藝和手工藝等,申請單位包括社團、製作公司和商鋪。獲確為保護單位後,便具有相關權利與義務,包括要繼續做好保護單位的工作,並向文化局提交報告,未來政府亦會對其作出必要支援,令他們更好地開展研究、推廣活動、宣傳、工作坊等,當局希望藉此更好與民間攜手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推廣工作。當局將綜合分析,獲確認的保護單位將以刊登特區公報形式公布。會上向文化遺產委員會介紹有關情況及諮詢意見。後續文化局將按上述指引規定作綜合分析,獲確認的保護單位將以刊登《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形式公布。

此外,文化局於2024年12月開展「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全澳第一批動產評定」的公開諮詢工作,廣泛收集社會各界意見,並於本年7月公布公開諮詢意見總結報告,文化局就上述兩項公開諮詢意見總結報告向委員會介紹有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