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的《針灸甲乙經》與古代儒醫道家共尊的聖賢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也是我們現在知道的最早將針灸學理論與腧穴學相結合的一部著作。距離今天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

《針灸甲乙經》又稱《黃帝甲乙經》,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皇甫謐撰於259年左右。共十卷,後改編為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全書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論、針灸基礎知識;第二部分是針灸的臨床運用。

《針灸甲乙經》是將《素問》、《針經》(即《靈樞》古名)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分類合編而成。因此它較之<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更為豐富。主要對人體生理、 病理、經脈循行、腧穴總數、部位、取穴、針法、適應症、禁忌症等,都進行了系統的論述。系統整理考訂針灸穴位,並重新厘定孔穴之位置,同時增補了典籍未能收人的新穴,使全書定位孔穴達到349個,其中雙穴300個,單穴49個,比《黃帝內經》增加189個穴位,即全身共有針灸穴位649個。是我國現存最早、內容較完整的一部針灸學名著。現存明刻本、多種清刻本。(筆者為清刻本)

《黃帝甲乙經》內頁

在中華醫學的璀璨星河中,皇甫謐(215年-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縣(今甘肅省靈台縣或今寧夏彭陽縣人,後徙居新安(今河南義馬市)。三國至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家,東漢名將皇甫嵩曾孫。他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不僅以其卓越的醫術、深邃的醫學思想聞名於世,更以其對中醫學的系統整理和理論創新,為後世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重要醫學家,皇甫謐的事蹟和著作對中醫學的傳承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最著名的是《針灸甲乙經》。

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不僅詳細記載了針灸的穴位、操作技巧,更融入了陰陽五行學說,強調經絡的調理和整體觀念,極大地豐富了針灸學的理論體系。皇甫謐的整理工作,為後世針灸學的規範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針灸之祖」。

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皇甫謐集》、《玄晏春秋》、《鬼穀之注》、《郡國志》、《國都城記》、三都賦》等書,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縱觀皇甫謐的一生,不僅是集文、史、醫、哲為一身的大家,還在天文、曆法等方面都頗有建樹,其研究領域之廣泛、成就之豐碩,世所罕見。皇甫謐都做到了中國儒家最高的人生標準「三立」(即為國家立功、為天地立德、為萬代立言)。

皇甫謐一心向學,苦研針灸,濟世救人,完全是儒家之風,而他甘守貧賤,終身不仕,遠離名利,則徹底是道家的無求境界。完全可以說,在自我價值的實現上,皇甫謐完成了從有限小我到浩然大我的完美超越,從而成為儒家、醫家、道家共尊的聖賢,成為今人頂禮膜拜的精神象徵。

作者:中國貴州肖連宇 MAB&RP博士名銜 《香港文藝》簽約攝影家 香港文學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教授 獲2025年第四屆國際影藝聯盟 IFIA」典藏.相機」卓越藝術家稱號2024年國家「金絲路」卓越藝術家(民俗非遺)稱號 2021年全球(華人)金牌攝影師法國2019坎城國際攝影節金像獎得主 古玩鑒別專家 中醫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