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市道淡靜銷情不似預期 中小企反映7月生意減一至兩成

暑假市道淡靜銷情不似預期

旅客人均非博彩消費連續兩季下跌,今年第一季旅客人均非博彩消費為1,989元,按年減少13.2%;第二季旅客人均非博彩消費為1,950元,按年減少12.3%。中區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表示,收到不少會員商號反映,7月生意下滑,生意額較去年同期減一至兩成,市道淡靜,中小企生意「強差人意」。「澳車北上」、消費模式改變是不可逆轉趨勢,他希望官民合作,在不同時段,舉辦不同的活動,產生聯動效應,吸引民居和旅客消費,提振社區經濟。

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2025年第二季旅客人均非博彩消費為1,950元,按年減少12.3%,其中留宿旅客(3,663元)及不過夜旅客(673元)分別下跌2.1%及19.3%。消費模式方面,旅客消費主要用於購物(佔41.5%),其次為住宿(24.9%)及餐飲(22.5%);旅客餐飲消費的比例按年有所增加,購物消費的錄得下降。

旅客人均非博彩消費連續兩季下跌

上半年旅客人均非博消費減12.8%

按主要客源地統計,第二季中國內地(2,203元)、香港特區(1,000元)及台灣地區(2,031元)旅客的人均非博彩消費按年分別下跌15%、9.1%及5.1%。國際旅客的人均消費(2,134元)同比減少10.2%,當中東北亞的韓國(2,728元)旅客的人均消費下跌1.5%,日本的(2,274元)則增加18.5%,東南亞的泰國(2,455元)旅客的人均消費減少8.8%,新加坡(3,201元)及馬來西亞(1,799元)旅客的人均消費則分別錄得22%及6.1%升幅。按來澳主要目的統計,第二季以來澳觀看演出/賽事(4,079元)和參加會展(3,322元)的旅客人均消費較高。

2025年上半年旅客非博彩總消費(378.6億元)按年微升0.2%,不過夜旅客的消費總額(78.5億元)按年增加7%,留宿旅客(300.1億元)則下跌1.4%。旅客人均非博彩消費(1,970元)錄得12.8%的按年減幅。主要客源地方面,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台灣地區及國際旅客的人均消費為2,253元、940元、1,940元及1,885元,按年分別下跌14.4%、13.4%、7.4%及16.9%。按來澳主要目的統計旅客消費方面,上半年仍以來澳參加會展(4,232元)和觀看演出/賽事(4,161元)的旅客人均消費較高。

有中小企反映7月明顯下滑

中區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表示,訪澳旅客人數不斷增加,今年1至7月,入境旅客超過2,200萬人次,增長率達14%,情況理想。旅遊局預計今年全年旅客量增長樂觀,尤其全運會期間訪澳旅客可進一步增加。從政府公布的訪澳旅客數字都是亮麗,但一到社區就「瓜晒」,特別是每年的暑假,理論上是傳統的消費旺季,但今年不知為何,市道淡靜,中小企生意「強差人意」,民生區中小企經營壓力大。他希望官民合作,在不同時段,舉辦不同的活動,產生聯動效應,吸引民居和旅客消費,提振社區經濟。「澳門中小微企做起生意上嚟,雖然辛苦,但佢哋都知道有人關心,先能夠繼續撐住落去,否則咁執笠落去,大家都擔心。」

事實上,根據統計局資料,2025年上半,本澳錄得469家公司解散,創下10年來新高。李卓君稱,收到不少會員商號反映,7月生意下滑,生意額較去年同期減一至兩成,不過亦有商戶生意錄得增長。事實上,早在今年初開始已出現消費大幅下滑的現象,民生區和旅遊區均可以看到有商鋪結業,但同時也可以看到民生區有商戶門外「大排長龍」,「澳車北上」、消費模式改變是不可逆轉趨勢,中小企要調節心態,檢視自身經營模式,迎合消費需要,追上經濟發展步伐。

2025年上半錄得469家公司解散

旅客消費力下降,是因為澳門吸引力下跌?李卓君對此表示不認同,訪澳旅客持續上升是澳門吸引度的體現,澳門只會「越嚟越吸引」,但如何把旅客引流到各社區,從而提振社區經濟,則需要商會、商戶共同努力,居民對社區旅客增加造成的不便,亦要多些包容心。

時勢已改變競爭是少不免

李卓君指,過去中小企經營,只要把服務、質量做好就可以,「酒香不怕巷深」。但隨消費模式改變,酒香也要懂得宣傳、特別是線上宣傳、「種草」,但澳門中小企普遍不懂線上宣傳,政府經常提出中小企要轉型升級,這裡的轉型並非要其一下子改變經營類型,「唔係賣開豬腳薑突然轉賣時裝」的概念,而是在原有服務或產品中加入一些新元素,產生特色,從而吸引消費群體。「做唔到生意嘅(中小企)應反省下,係咪自己產品迎合唔到消費者呢?」

被問到現時線上競爭大?李卓君直言:「做生意幾時都係競爭大,作為經營者要習慣競爭。」他又形容,澳門人好幸福,做生意的,或是打工仔都是在溫室長大,不用和外來人競爭,但現在時勢已改變,競爭是少不免。他呼籲倘若要繼續在澳門生存,無論是商戶或打工仔,都要調節好心境。

李卓君稱,澳門中小企並非「單打獨鬥」,政府、商會、社團都非常關心澳門中小企生存,只要他們開口提出需要哪些服務,相信各界亦願意提供協助。中小企亦要適時把握政府推動的政策措施,積極參與,尋求新出路。

李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