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耳石症

半夜翻身時突然天旋地轉,抬頭晾衣時一陣噁心眩暈……這些讓人驚恐萬分的經歷,很可能源自你內耳中幾顆「小石頭」的調皮移位——這就是耳石症,醫學上稱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作為眩暈門診最常見的病因,它竟占到了所有眩暈患者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我們耳朵深處,藏著一個精巧的平衡感知系統——前庭系統。其中像小房間一樣的結構內壁,覆蓋著敏感的平衡感應區域,上面鑲嵌著許多微小的碳酸鈣結晶顆粒,這就是耳石。它們本應安穩地待在那裡,説明我們感知頭部直線運動和重力變化。然而,當某些耳石因老化、頭部輕微外傷、內耳供血不足、炎症甚至不明原因而脫落,並「誤入歧途」滾入後方彎曲的平衡管道時,麻煩就來了。當我們改變頭部位置,這些脫落的耳石顆粒就會在管道內的液體裡滑動,異常地刺激管道壁上敏感的毛細胞,向大腦錯誤地報告頭部正在劇烈旋轉。大腦接收到矛盾資訊,瞬間「暈頭轉向」,強烈的旋轉性眩暈便猝然襲來。

典型的耳石症眩暈有幾個鮮明特徵:它總是與特定頭位相關,比如躺下、翻身、起床、仰頭或低頭等動作時突然發作;每次眩暈持續時間很短暫,通常只持續幾秒到一分鐘左右,當頭部位置固定不動後,眩暈感會很快減輕或消失;患者會感到天旋地轉,仿佛自身或周圍環境在劇烈旋轉;這種強烈的眩暈感常常伴隨噁心嘔吐;值得注意的是,單純的耳石症不會引起聽力問題或耳鳴,這是區別於其他內耳疾病的重要一點。

雖然耳石症最常見,但引起頭暈的原因多種多樣,需要仔細鑒別。梅尼埃病是由於內耳膜迷路積水所致,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劇烈眩暈,常持續20分鐘至數小時,伴有波動性聽力下降和耳鳴耳悶。前庭神經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表現為急性發作的持續性嚴重眩暈,可持續數天,伴有明顯噁心嘔吐和平衡不穩,但不會影響聽力。前庭性偏頭痛是偏頭痛的一種特殊類型,頭暈或眩暈是其核心症狀,可能自發出現或與頭位變化相關,常伴有偏頭痛的其他特徵。腦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則更為危險,可能伴隨視物模糊、言語不清、肢體麻木等神經系統症狀,需要立即就醫。此外,焦慮障礙、藥物副作用、低血壓、低血糖、貧血、頸椎病等也都可能引起頭暈症狀。

對於確診耳石症的患者,除了接受專業醫生的復位治療外,日常生活中的調整也至關重要。首先要注意動作放緩,特別是在改變頭位時,起床、躺下、翻身都要像慢動作重播一樣輕柔,給內耳液體和耳石沉降留出足夠時間。要避免快速仰頭看天花板或突然低頭系鞋帶等動作。睡眠姿勢也很有講究,在發作期和復位後初期,應該避免患側臥位睡覺,可以適當墊高頭部,使用兩個枕頭來減少平躺時耳石落入後半規管的風險。在復位後的恢復期內,要謹慎參與劇烈運動、游泳或瑜伽等可能涉及頭部快速翻轉的活動,也要避免高空作業等危險工作。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頭部,防止碰撞導致耳石再次脫落。復位治療後的一兩天內,可能會殘留一些輕微的不適感,比如漂浮感或走路不穩,這屬於正常現象,通常幾天內就會逐漸消退。但如果出現眩暈性質改變,比如持續時間明顯延長,或者伴隨新的症狀如聽力下降、言語不清、肢體無力等,就要立即就醫,這可能是更嚴重疾病的信號。

耳石症雖然發作時讓人驚恐萬分,但本質上是一種良性疾病,精準的耳石復位治療常常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了解它獨特的發作特點,有助於我們將其與其他更危險的眩暈原因區分開來。當遭遇特定姿勢誘發的短暫天旋地轉時,及時尋求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醫生的專業幫助是關鍵。只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這些小細節,管理好內耳裡那些調皮的「小石頭」,就能遠離暈眩的困擾,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與安穩。

作者:廣慈醫療中心 李鷹揚 西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