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六百年風華的東方綺夢

昆曲,這一現存最古老的戲曲形態,如同一抹驚豔的東方綺夢,穿越六百年的時光長廊,依然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被譽為「百戲之祖」。

昆曲起源於14世紀的蘇州昆山,最初名為「昆山腔」,後簡稱「昆腔」。元末明初,南戲傳到昆山地區,與當地的民間曲調相結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聲腔。在音樂家顧堅的推動下,昆山腔得以長足發展。至明代,經過魏良輔等人的改良,昆山腔採用中州韻系,依字聲行腔,細膩婉轉,被譽為「水磨調」,並迅速風靡大江南北,成為主導性的戲曲聲腔。

昆曲的表演藝術集唱、念、做、打於一體,糅合了舞蹈及武術,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演員們通過細膩的身段動作、優美的唱腔和豐富的表情,將人物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北曲遵「中原」,南曲遵「洪武」,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昆曲的劇碼豐富多樣,經典作品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以其深刻的文學內涵和精湛的藝術表現,成為了昆曲藝術的代表作。這些劇碼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曲折的情節設計和優美的唱腔,展現了昆曲獨特的藝術魅力。其中,《牡丹亭》中的「遊園驚夢」更是成為了昆曲的經典唱段,廣為流傳。

然而,昆曲的傳承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隨著時代的變遷,觀眾的審美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昆曲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但值得慶倖的是,國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昆曲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一榮譽無疑為昆曲的保護與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後,昆曲藝術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和認可,眾多昆曲藝術家和愛好者們致力於昆曲的推廣和創新,使得昆曲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如今,昆曲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昆山的戲曲百戲博物館裡,人們可以近距離感受昆曲的魅力,領略中國傳統戲曲的獨特韻味。昆曲的藝術之美,跨越時空的界限,成為了連接古今的橋樑,讓每一位觀眾都能在這古老的戲曲中找到心靈的共鳴。

昆曲,這一六百年風華的東方綺夢,將繼續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綻放著獨特的藝術光彩。

作者: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粵港澳「和」青年藝術團團長 澳門人文社會科學促進會國際文化藝術委員會主任 王子銘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