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建澳三議員總結立會第四會期工作

3位民眾建澳聯盟議員作4年立法會工作報告

民眾建澳聯盟3位議員施家倫、宋碧琪、李良汪於8月16日率先總結第七屆立法會第四會期工作,過去一個會期,他們共接到5,774宗求助個案,其中跟進完成個案3,838宗,需要持續跟進的個案有597宗,各類諮詢個案1,339宗。梳理近年的求助個案發現,市民的求助,從過去集中在公屋申請、加快社屋上樓、加快醫療輪候等,轉變為就業、經屋輪候、舊區樓宇、環境衛生等問題。搵工、就業不足是市民經常遇到的挑戰,這方面接到近200宗求助。

過去4年,民眾建澳團隊共舉行953次市民接待日及座談會,15項專題調查報告,探訪弱勢家庭超過1,140戶,求助個案總計接到23,372宗。總結4年會期,團隊在議會的工作中堅定履責,為民眾做實事,總共向政府提出584份書面質詢、48份口頭質詢;作出155次議程前發言,並於行政長官列席立法會答問期間,提出27個議題的重點提問,尤其關注養老、就業、醫療、住屋、物價、公共行政改革、中小微企經營、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政策議題。

民眾建澳3位議員舉行會期工作總結記者會

施家倫冀政府提出針對性施政舉措

施家倫表示,本澳經濟冷熱交加,旅遊業回暖,但民生區仍然處於寒潮當中。他認為,目前本澳發展存在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經濟適度多元化未如預期,發展不均衡、發展動力不足。二是,法制建設存在滯後,與經濟社會發展、灣區一體化融合發展不匹配。三是,就業、舊區、醫療、交通問題突出,基層市民生活壓 力大、對前景感到焦慮。市民的薪金增長跟不上生活成本漲幅,年輕一代對就業前景感到迷惘,看不到向上流動的機會。針對這些挑戰,新一屆政府從多元經濟、改善民生、提升治理、融入國家四個方面提出相關施政舉措,具有針對性。

未來他們將會推動政府,在產業引導基金、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設立的過程中引入全民分享機制,劃定一定比例的收益與民分享,讓全體市民可以分享到多元產業發展的時代紅利。

宋碧琪促強化官員的擔當作為

宋碧琪則提到,有市民講笑,澳門的官員是全世界最好做的官,有一些官員坐在辦公室,一句依法辦事就可以什麼事都不用幹,面對市民更是官威十足,「大石閘死蟹,得他講無人講」。特區政府作為行政主導體制的第一責任體,依法辦事不能成為不辦事的最大籍口,新一屆特區政府有必要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尤其在推動官員依法辦事和擔當作為有機結合發展的新征程上,更要強化官員的擔當作為、大局發展意識,切實履行起管治主體的責任,實實在在服務好市民的每件大小事,才能更好取信於民,才能更好開創澳門發展的新篇章

宋碧琪稱,現時,中央不斷發出積極的經濟發展訊號,特區政府應更加積極迎接新發展,主動創造機遇,在團結社會力量的同時,還需加快政策措施的執行,尤其是利用澳門的資源條件,加快優化社區營商環境,吸引投資落地,才能讓本澳有新的發展空間、就業空間,才能更好推動產業多元發展大步推進,讓澳門能夠加快進入新發展階段,讓每位澳門市民都能共享多元經濟發展成果。

李良汪:政府需重視官員官本位思維

李良汪表示,擔任議員將近4年,他一直以「監督政府、建言獻策、民眾橋樑」作為工作方向。在團隊及全社會共同努力下,客觀而言,特區政府施政水平已有所提升。然而,部分官員的服務意識、管治能力、大局觀念等仍然未符合社會期望,有的甚至仍有以官為本、以官為貴、以官為尊的「官本位」思維,這種錯誤的價值觀,仍需要特區政府高度重視。他認為,為官者無論職位高低,說到底也只是公僕;唯有認清公僕的身份,增強服務意識,以民眾為中心,施政才可以符合民意及社會所需。

李良汪說,澳門是我們共同家園,要有效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從而達致改善民眾生活的目的,不能單靠一個人或一個團隊的力量,更需要社會各界攜手並進。期望未來,大家對他們團隊作出監督與指正,共同推進澳門社會民生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