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推動社區防控「兩熱」和蚊患工作

本澳至今錄得 8宗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分別是6宗輸入及2宗本地病例。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探討防控「兩熱」和蚊患,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控處處長陳彩環表示,目前本澳沒有出現社區傳播,但疾病輸入及由輸入病例再引起本地的傳播風險將持續存在。

基孔肯雅熱是由蚊子傳播的病毒性疾病,症狀包括高燒、關節疼痛和皮疹,與登革熱相似。在澳門的8宗病例中,6宗為輸入病例,顯示境外傳入風險較高,尤其是來自東南亞、非洲及拉丁美洲等流行地區的旅客或歸澳居民。

由於澳門氣候濕熱,雨季來臨時積水增多,容易成為伊蚊的孳生地。當前,衛生局已加強社區巡查和滅蚊工作,並呼籲市民配合,定期清理家居積水,使用防蚊用品,避免被蚊蟲叮咬。此外,當局也加強對入境旅客的健康監測,尤其是來自疫區的人士,以早期發現病例並隔離治療。

除了滅蚊措施,公眾教育同樣重要。政府可以持續通過媒體宣傳、社區講座等方式,提高市民對「兩熱」的認知,並提醒出現疑似症狀時及時就醫。同時,跨部門合作也至關重要,例如民政總署加強公園、街道等公共場所的蚊蟲防控,旅遊局則向旅客宣傳防蚊資訊,形成多層次防護網絡。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國際人員流動增加,使得傳染病輸入風險長期存在。市民和政府需共同努力,落實「預防為主」的策略,透過環境治理、個人防護和疫情監測,降低蚊媒傳播風險,保障公共衛生安全。

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