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正處「雙熱」防控關鍵期 衛局:做好防蚊工作大爆發機會低

本澳至今錄得8宗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分別是6宗輸入及2宗本地病例。衛生局表示,目前本澳沒有出現社區傳播,但疾病輸入及由輸入病例再引起本地的傳播風險將持續存在。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都是通過帶病毒的伊蚊叮咬人而傳播,不會人傳人,是可防可控的傳染病。本澳正處於疫情防控的早期和關鍵階段,只要做好清除積水、社絕蚊患,相信大規模爆發的機會較低。
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控處處長陳彩環、衛生局疾控中心公共衛生主治醫生楊俊杰、市政署環境衛生處代處長彭秀萱昨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探討防控登革熱、基孔肯亞熱和蚊患。

衛局:本澳暫未出現社區傳播
有市民表示,廣東省已出現逾6,000宗基孔肯亞熱個案,擔心澳門會出現疫情大爆發,居民應如何配合政府防疫?他又反映一些公共地方有積水,希望政府加強防控工作。也有市民指,近期經常下雨,憂對滅蚊工作造成影響,希望增加社區滅蚊頻次,特別是加強公園滅蚊工作。
陳彩環表示,本澳至今錄得的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分別是6宗輸入及2宗本地病例,其中2宗本地病例是與新城A區有關,目前本澳沒有出現社區傳播,但隨著鄰新地區病例持續增加,相信疾病輸入及由輸入病例再引起本地的傳播風險仍然高。至於會否出現大規模爆發,本澳正處於疫情防控的早期和關鍵階段,只要做好清除積水、社絕蚊患,相信大規模爆發的機會較低。
基孔肯雅熱主要由白紋伊蚊傳播,陳彩環指,白紋伊蚊喜歡在乾淨、細小、清潔的積水容器中孳生,不喜歡在坑渠生長,每次可產數十至數百個卵,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都是通過帶病毒的伊蚊叮咬人而傳播,不會人傳人,是可防可控的傳染病,希望居民掌握好「防蚊三招」。
陳彩環說,早期識別病人對疫情防控有關鍵作用,若市民外遊後出現發燒、關節痛、出疹等症狀,應及早就診,衛生局有向所有醫療機構提供免費的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檢測服務。

市署:天雨影響戶外滅蚊
彭秀萱則表示,今年7月起已增加滅蚊頻次,加強社區風險防控,針對私人地方或空置地段的衛生問題,若地段經評估具公共衛生風險且屬緊急情況,或未能聯繫到相關業權人,市政署會配合清理積水容器及垃圾,防止病媒孳生,降低疾病傳播風險。倘市民在使用市政設施的時候發現有孳生源,可立即通知現場市署人員或通過市政在場平、市政署市民服務熱線28337676反映情況,署方會盡快派員跟進。
彭秀萱表示,蚊藥需依附於器具上留置一段時間才生效,近日天雨對戶外滅蚊工作有影響,因此需選擇合適時間噴灑蚊藥,市政署已要求外判商跟進公園及戶外場所等的防蚊措施,亦會派員巡查,瞭解防蚊措施是否有效。
滅蚊工作需視乎個案擴大
陳彩環補充指,衛生局每月會特定對高風險場所,包括空置土地、花店、公園、寺廟、院舍、學校等進行孳生源積水檢查,能即場處理的便會即場處理,未能即時解決的則會通知業權人或場所負責人進行跟進。現時全澳共有400多個衛生黑點,主要涉及空置土地、空置房屋,部分業權人可自行處理積水,部分則需要透過生物防治,或加強滅蚊頻次處理。
有市民關注本澳設置滅蚊範圍的科學標準,陳彩環稱,當局會針對每一個案開展詳細流行病學調查,在風險區域以蚊子大概飛行距離為中心半徑圓開展滅蚊,因此滅蚊工作需視乎個案擴大。
基孔肯雅熱以輕症為主
楊俊杰表示,基孔肯雅熱以輕症為主,嬰幼兒及長者或會出現重症,但一般較為罕見,又稱目前2宗本地確診個案仍在住院治療,均為輕症。
被問到會否同時感染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楊俊杰稱,根據資料,部分流行「雙熱」的地區會有人同時感染兩種病毒,患者症狀會更明顯,但未有數據顯示會出現更多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