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穗節為媒 舖建澳門藝術家破圈之路

第二十三屆澳門城市藝穗節即將拉開帷幕,「城市漫遊」的主題不僅是一場藝術盛宴的序幕,更為本地藝術家的成長與突破提供了嶄新契機。在澳門建設「演藝之都」與響應「東亞文化之都」的雙重背景下,如何以節慶為土壤培育人才、孵化個人 IP,最終推動藝術家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培育本地藝術家,搭建「在地實驗」的練兵場是關鍵。本屆藝穗節着重突出創作的在地化與實驗性,以澳門街巷為創作源泉,讓藝術家在熟悉的社區中探索表達的邊界。這種「接地氣」的創作模式,既能使作品緊密貼合城市特色,又能助力藝術家找到獨特的表達方式。正如文化局局長梁惠敏所言,藝穗節要成為「孵化器」,除了提供演出機會,更要建立長期扶持機制,比如設立創作基金支持原創項目,聯合藝術院校開展駐場計劃,讓實驗性探索得以持續深入。

發展個人IP,離不開「全城互動」的滋養。本屆節目邀請五十餘位本地與國際藝術家,以多元形式為不同風格的創作者搭建亮相舞台。要讓個人IP脫穎而出,需在互動中強化辨識度。一方面,鼓勵藝術家從澳門文化符號中提煉特色標籤,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IP;另一方面,推動本地藝術家與設計、科技等領域品牌跨界合作,通過沉浸式體驗、數位劇場等新形式,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品牌。

衝出澳門,則需搭建「內外聯動」的橋樑。藝穗節的國際參與者是交流的對象,更可建立常態化的互訪機制,讓本地作品走向國際藝術節。利用「東亞文化之都」的平台,輸出版權、聯合製作跨地域作品。完善IP商業化體系,為優秀藝術家提供經紀服務,拓展線上展演渠道,讓個人影響力突破地域限制。唯有讓創作有土壤、IP 有辨識、輸出有渠道,才能讓更多本地藝術家從「城市漫遊」走向「世界漫遊」,書寫屬於澳門的藝術新篇。

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