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正處疫情防控早期關鍵階段 政府聯動社團百人入戶宣教防蚊

政府跨部門聯動社團動員超過100人入戶宣教

因應本澳以及鄰近城市都出現了「登革熱」和「基孔肯亞熱」(「雙熱」)疫情,政府昨舉行「全城家家戶戶清積水」防控雙熱聯合大行動啟動禮舉行,政府跨部門聯動社團,動員超過100人「入戶宣教」,重點針對舊式樓宇。挨家挨戶,為居民示範識別和清理。衛生局局長羅奕龍表示,本澳正處於疫情防控的早期和關鍵階段,他呼籲全社會齊心協力,全體居民共同行動起來,掌握好「防蚊三招」,即清除家居的積水,在室內防蚊子進入,在室外防蚊子叮咬,減低「雙熱」傳播機會。

政府部門入戶向居民宣傳防蚊滅蚊

「全城家家戶戶清積水」防控雙熱聯合大行動啟動儀式昨下午4時半於黑沙環衛生中心舉行,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衛生局局長羅奕龍、社工局局長韓衛、市署管委會主席周偉迎、教青局副局長黃嘉祺、新聞局代局長黃樂宜等出席主禮。

「全城家家戶戶清積水」防控雙熱聯合大行動舉行啟動禮

羅奕龍致辭時表示,「登革熱」和「基孔肯亞熱」(「雙熱」)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以及鄰近城市都出現了疫情,對澳門構成了相當大的威脅;加上近日澳門天氣炎熱和連場大雨,非常適合能夠傳播「雙熱」的「白紋伊蚊」繁殖,因此,本澳疾病傳播風險明顯上升。特區政府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過去一段時間,在中央的支持下,在行政長官的領導和柯嵐司長的統籌協調下,衛生局透過跨部門的合作機制,在控制傳染病的三大環節,包括:控制傳染源(即是發現和治療患者);切斷傳播途徑(即是降低白紋伊蚊的密度);以及保護易感人群(即是居民防蚊措施),進行了一系列工作。

羅奕龍介紹指,在控制傳染源方面,衛生局和國家,廣東省以及大灣區各市的「衛生部門」保持緊密的聯繫,利用好行之有效的「聯防聯控機制」,最大程度控制輸入性傳染源。澳門本地方面,在7月24日舉行了醫務界聯合應對的會議,動員所有醫療機構的前線醫療人員,及早識別和和治療病人,防止疾病在社區擴散。

1至7月進行1,483次滅蚊

在切斷傳播途徑方面,衛生局在今年1至7月進行了8,903次社區積水巡查和處置,在140個衛生黑點以及其他地方,進行了1,483次化學滅蚊。市政署亦加強了全澳市政設施和公園的化學滅蚊工作。在建築工地方面, 7月29日,衛生局與勞工局,公共建設局,土地公務局組成了「跨部門工作組」,全面加強了建築工地的防蚊和滅蚊措施。昨(3)日下午,衛生局和市政署共同召開了「社區衛生委員會」會議,聽取社區代表關於社區蚊患的意見和建議,並將與市諮委和社咨委到全澳各個社區巡視,共同發現和解決社區衛生問題。

當局今年1至7月進行了1483次化學滅蚊

在保護易感人群方面,守護好每一位居民的健康是當局最核心的目標。當局在「健康社區」計劃的框架下,過去一段時間以不同的形式,包括線上的:科普文章,圖文包,短片;線下合共觸及1.5萬居民的社區咨詢站、攤位、講解會,希望居民掌握好「防蚊三招」,即是:清除家居的積水,在室內防蚊子進入,在室外防蚊子叮咬。

政府部門入戶向居民宣傳防蚊滅蚊

羅奕龍希望進一步透過跨部門合作,聯動社團機構的力量,動員全澳居民進行「家家戶戶清積水」聯合大行動。多個部門和社團在極短時間內迅速響應,動員超過100位同工,共同投入這場覆蓋全澳的「社區聯合大行動」,是次將首次採用「入戶宣教」的形式,重點針對舊式樓宇,挨家挨戶,手把手,為居民示範識別和清理:花盆底碟、空調托盤等家居常見的(容易孳生蚊蟲的)隱蔽積水。結合線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健康科普工作,讓防蚊工作,能走進家家戶戶,走進每一位居民的心中。

衛生局人員為居民檢查家居蚊源

被問到本澳社區風險指數,羅奕龍表示,澳門7月份誘蚊產卵指數為66,與去年同期相若。面對暑假外遊增加,他建議居民採取防蚊措施,返澳後14天亦應持續使用蚊怕水,保護身邊的人和社區,若出現發燒、皮疹或關節痛應立即就醫。當局亦向所有醫療機構發信,對有外遊史沒有呼吸道症狀的發燒患者必須檢測,現時每日檢測約20宗。

重申基孔肯雅熱不會人傳人

羅奕龍表示,本澳2宗基孔肯雅熱本土病例患者情況穩定,當局亦向曾在涉事地盤活動的人士提供免費檢測,希望本澳能在早期階段做好防控,避免基孔肯雅熱成為澳門恆常疾病,最大程度保障居民的身體健康。

羅奕龍

他又重申,基孔肯雅熱不會人傳人,而一旦感染,約3分1患者可能出現持續數月的關節痛,雖屬輕症,但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對於內地有城市要求曾前往高發地區人士需要自我健康管理,羅奕龍稱,澳門不會有這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