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治理的下一站:從效率至上到以人為本

數位政府建設正迎來從「工具革新」到「系統重構」的關鍵轉折。當數位化浪潮席捲社會治理領域,社會面臨的已不僅是技術升級問題,更是如何構建更具包容性、公平性和人文關懷的治理新範式。
數位治理的「效」正在被重新定義。有部份學者們指出,衡量數字政府成效的標準,不應局限於辦事速度的提升,更要看服務是否真正惠及所有人群。當前,數位鴻溝的表現形式已發生深刻變化—那些能熟練操作智慧設備的群體與缺乏數位技能的弱勢群體之間,正形成新的社會分化。當公共服務日益依賴線上管道,「技術難民」現象凸顯,這不僅關乎個體權益,更直接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底色。
智慧政務的發展更需要把握「溫度」與「尺度」。實踐證明,過度追求智慧化可能適得其反。在複雜服務場景中,機械的演算法推薦無法替代人工服務的靈活應變;冰冷的電子螢幕難以傳遞面對面的關懷溫度。許多城市開始探索「人機協同」新模式,比如設置數位導辦員、保留必要的人工視窗,讓技術服務於人而非支配人。
構建數位時代的治理倫理成為緊迫課題。「資料正義」理念的提出正當其時—政府在運用數字工具時,必須確保演算法透明可追溯、資料獲取使用尊重隱私、服務供給杜絕歧視性設計。只有將正義、公平、民主三大價值注入數位治理內核,才能避免技術異化為新的權力工具。
這場深刻的變革本質上是一場系統革命。它要求政府突破簡單的技術應用思維,在治理理念、業務流程、制度設計等維度同步創新。當數字政府建設最終回歸「以人為本」的初心,我們迎來的將不僅是更高效的公共服務,更是一個更具韌性、更顯溫情的數字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