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本澳「雙熱」情況

近日,本澳居民談「熱」色變。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等由蚊媒傳播的疾病,困擾著每一個準備外遊的家庭。根據衛生局病例報告,截至今年7月,本年度共接獲8例輸入性登革熱病例及4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而本地首例本土登革熱病例亦於日前被正式通報。
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主要透過蚊子傳播,暫時尚無人傳人的風險。得益於當局每月在全澳各公園、休憩區及市政墳場進行定期滅蚊工作,成立預防登革熱工作小組並定期召開會議,聯同社團推廣預防感染登革熱的資訊,巡查街道排水渠,並針對首例本地登革熱病例居住的高風險區域展開應對措施,有效控制並消滅蚊蟲孳生地,從根源切斷疾病傳播鏈。有醫護界學者指出,在尚未出現輸入性病例引發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大流行的地區,居民對該病缺乏基礎免疫力,病毒傳播速度可能快於其他流行區域。因此,居民不可掉以輕心,應做好防蚊措施,包括及時清理積水、妥善包裹及棄置垃圾、安裝紗窗、蚊帳或使用冷氣等,以減少被蚊叮咬的機會。此外,可善用當局制定的指引和檢查表,如社會服務設施蚊媒孳生源檢查表、學校蚊媒孳生源檢查表、大廈公共地方蚊媒孳生源檢查表及地盤蚊媒孳生源檢查表,進行系統性檢查和自我評估。此舉不僅提升滅蚊防蚊工作的效率,更有助當局對本澳整體防蚊工作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彌補私人土地、施工場地及三無大廈公共空間和社會服務場所管理上的缺失。
針對目前本澳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主要以輸入病例為主,居民應盡量避免前往爆發「雙熱」疫情的地區。外出旅遊時,亦應做好個人防蚊措施,例如穿著寬鬆且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於外露皮膚及衣物上塗抹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昆蟲驅蚊劑,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或護膚品,以預防因蚊蟲叮咬而感染「雙熱」的風險。回澳後若感到不適,尤其出現發熱症狀,應盡快前往社區醫療機構求診,主動向醫護人員報告外遊史,及時進行後續檢查,降低社區系統性傳播的風險。
作者:首都師範大學澳門校友會會長 倫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