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商圈上層設計重在改善實體營商(下)

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陳溥森
出現這種不遂人願的後果,主要的原因是當局前期對六大片區的活化工作未有提綱挈領去統籌 布局,沒有按六區一盤棋的大局觀去策劃部署,各個片區的行動各行其是,資源沒有整合,更沒有把「推動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結合起來,運用年假節慶的機會,聯合區內及周邊商戶攜手合作共襄盛舉。形成文旅與商貿脫節,片區之間缺失聯動,更沒有高潮疊起的銜接,於是不僅失去互相輝映的作用,而且使整盤計劃推進成效大打折扣。結果投放大量的人力財力,勞師動眾搞了一場「大龍鳳」之後,曲終人散之際便是市面回復冷清之時。片區活動時有時無,沒有區域特色,沒有恆常續辦,旅客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擱下的是人走茶涼,過後不思量的遺憾。整體上與現時每天平均10.6萬人次入境的狀況不成比例。
也許為了扭轉現狀,今屆政府把六大片區活化工作從以前的「以文促旅」的思路,調整為現時以「社區商圈」和開發社區人文文化作為發展定位。此舉應是與時俱進的改變,隨之在上層設計上調整發展路向與工作策略也很有必要。問題在於,扶持中小企,活化舊城區是一項牽涉面廣、情況復雜、工作量大的社會工程,單憑一個司級部門之力恐怕力不從心,所以在開展上層設計過程中,經財司作為統領部門應主動進取,善用跨部門協調機制,以創新的魄力和擔當的勇氣,打破官場壁壘,認真對前段工作作出是其是、非真非的階段性檢討,評估得失,查找原因,總結經驗。在頂層設計制定政策時,首先把自身層面的工作設計好,著重從「全能型」的角色向「效能型」的職能轉變,切忌把新思維與趕時髦等同起來。
必須知道,民生區中小企業實體商戶並不反對電子政務和科技賦能的各種舉措,只不過它們現時逼在眉睫的需求是續命生存,而非動聽的口號與華麗的遠景。他們當務之急是政府優化資源配置、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所以坊間都希望各級官員能走出冷氣房,踏實深入基層接地氣,直接聆聽市民的真切呼聲,然後用看得見、摸得到的實惠措施,扶助社區中小企的經營,關顧社區弱勢群體的民生。同時,也希望能規劃好片區內的交通配套、的士服務、車位劃分、市容美化、夜間娛樂和美食體驗等工作,配合親子樂、康養遊等多元旅遊,吸引遊客入區消費。
今年是「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20周年的喜慶日子,鑑於眾多世遺景點散落在各個片區的橫街窄巷,當局應藉此契機,利用這扇窗口透過街巷典故和社區美食,講好澳門故事,撩逗遊客入區探古尋源的興趣。
為有序推進「社區商圈」,建議當局認真做好中小企業的調查統計工作,為避免籠統扶助,宜按不同的行業、不同企業的成長周期,進行分門別類的統計,針對不同的困難,然後通過大數據分析,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制定不同標準具差別性的分類扶持。所以,追加援助金的使用,除了考慮新口岸片區的今年特殊性外,亦要照顧到其它的歷史片區的需要,這才能公平、公正平衡各方關係,在共建社區中共享共樂,促進社會的團結和諧。
作者: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陳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