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與學習的融合 提升學生閲讀興趣

自2023年《澳門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將「智慧教育」列為重點發展目標以來,人工智慧技術加速融入澳門本地校園。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下稱教青局)推出「智慧教學先導計畫」,通過AI分析學生的閱讀資料;另一方面,澳門科學館開設「AI繪圖班」及「人工智慧體驗班」,將科普繪本與程式設計結合,吸引逾千名學生參與體驗。現今,AI技術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澳門學生閱讀的新世界。

人工智慧通過場景化、互動性設計顯著改變傳統單向閱讀模式。過去學生面對書本,常常是安靜地逐行閱讀,需要絕對的專注以及思維去創造及構想文章內容。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澳門科學館的「T. Robot科普課」通過程式設計機器人演繹科學繪本,使抽象原理視覺化。相較傳統課堂依賴文字線性理解,AI工具如聊天機器人模擬歷史人物對話、動態圖解文本資料,大幅降低經典閱讀門檻,也更能吸引學生進行閱讀。而在教青局推廣的「智慧書單」計畫裡,系統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推薦書籍,讓曾經覺得《西遊記》枯燥的學生,通過AI製作的動畫人物愛上了取經的故事。這種從「要我讀」到「我要讀」的轉變,正悄悄發生在許多澳門學子身上——自主學習往往更能形成學生的長期閱讀習慣。

儘管AI工具助力顯著,在智慧閱讀中能展現多元的視覺吸引力,但學校及學者也認爲需要同步強調使用AI的倫理邊界,避免過度依賴工具導致思維惰性。澳門科學館在AI課程設計中,亦要求學生展示作品時說明「AI生成與自主創作的比例」,培養責任意識。澳門正通過政策支援、課程創新、倫理規範三軌並進,推動AI與閱讀教育的深度融合。隨著「一戶通」平臺持續開放AI工作坊報名,更多澳門學子將借助技術拓寬知識疆域;在人工智慧驅動的當代浪潮中,教育者的核心使命,是引導學生不僅適應變化,更要掌握批判性思維以辨別真偽,在人工智慧時代下仍能保有清晰的判斷力和恆定的道德坐標。

作者:首都師範大學澳門校友會副理事長 黃琬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