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遇見吧!那些有故事的人

Amy的「百人計畫」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對於喜歡交談,且有著保險顧問和教會人員雙重身份的她,這件事情可以說是順理成章和水到渠成的。

「百人計畫」其實是我聽到Amy的口述後,在腦海中瞬間浮現的稱呼。在她的定義裏,是叫「Amy與100個有故事的人」。「如果你有看我朋友圈,會知道我最近正在瞭解100個人的故事。」用熟練的自拍手法跟我合照後,Amy說。晚上八點過後的夜幕天色清朗,仿佛一片平坦如布的墨海。我倆在一家西餐廳的雙人臺相對而坐,分別點了一杯冰美式。還未完全習慣齋啡的她,選擇了在Espresso上灌注椰子水。「兩者的味道其實不算太搭。」玻璃杯內的咖啡沿著乳白色的吸管蹦上舌尖,Amy給出了評價。「對我還好,應該不太合適你。」

借著咖啡的勁頭,Amy繼續那些關於遇見的話題。「我之前認識了一位外表溫婉的女子,她跟我說起自己喜歡的運動,沒想到竟然是日本劍道!」說罷,已經瞪大眼睛的Amy雙手擺出了緊握木劍的姿勢,然後比劃起劈殺的動作,仿佛掌心之間正是一柄只有意會者方能看見的絕世好劍,而此刻眼前的對手已在一擊之下煙消雲散。「有次,她要參加一場國際性劍道比賽,上場時感到非常緊張。」放下「木劍」的Amy重新變回講述者角色,「於是她心裏就暗道,上帝啊上帝,既然您如此神通廣大,請賜予我信心,平復我的緊張吧!然後,她就果然贏了比賽。」身為虔誠的基督教徒,Amy對這位劍道女子自然深有同感。手握木劍站在賽場上的那一刻,劍道女子相信上帝求助上帝,其實又何嘗不是在相信自己求助自己?心裏藏著信念,信念自生力量。「你可以寫一本書,圍繞你訪談的100個人的故事。」我說。「我沒想過寫書啊。」Amy頓時驚訝,轉眼又似乎覺得並無不可,「但確實有用文字將這些故事記錄下來。」

透明的冰塊幾近完全融化,咖啡也逐漸見底。Amy平時沒有午睡的習慣,下午從澳門驅車一個多小時來到這裏,難免有所困倦。一杯咖啡下肚,也多少給了她振奮精神的力量。約摸十點三刻時分,Amy發來消息表示已回到澳門的家,也將會與家人分享帶回的端午粽子。我點開她的朋友圈,翻看「Amy與100個有故事的人」系列訪談。每一位訪談者,Amy都與其合照,標注序號和身份,記下對方的感悟,以及Breakfast Time、Lunch Time、Tea Time和Dinner Time等訪談時段。顯而易見,這些訪談皆是在餐桌之間進行的。食物,成了彼此敞開心扉的媒介。

翌日,我再度點開Amy的朋友圈。果不其然,我「榜上有名」,成了她第十一位訪談者。Amy記錄我在事業上曾遭遇過迷茫,是心之所向的文藝創作溫暖了自己的宇宙。她將我定義為文藝創作者,訪談時段是Coffee Time。

記得數天前,我線上觀看了旅行作家劉子超在廣州花城文學院的文學交流課。他作品的魅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與陌生人的邂逅。於其而言,未知的一切、不可預料的邂逅,會牽引著一個人的好奇心,邂逅很浪漫,認識一個陌生人就很浪漫。Amy固然不是旅行作家,然而她決心走進100個有故事的人,兩種邂逅也就分明閃耀著相似的光。正因如此,我才認為她離寫書並不遙遠。

我一直相信緣分,相信契機。人與人乃至一切事物之間的遇見,其實都存在著看似意料之外、細想又情理之中的安排。這股看不見卻時刻可感的力量,於Amy來說可能會是上帝,在我看來或許可歸結為命運。遇見有故事的人,正是因為我們自身也有著值得分享的故事。在相互打開心窗交換故事的刹那,我們的世界便突然開闊了,一些被執著彷徨之霧所遮掩的道路也仿佛豁然開朗,腳步會不經意間帶著自己回歸內心,去聽聽也許已塵封多時的心聲。所以人啊,勇敢去遇見吧!那些有故事的人,那個有故事的自己。

作者:楊肖坤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廣東省作家、音樂家、攝影家協會會員,長年從事文化藝術創作及演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