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普惠性措施需取得社會共識

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探討完善現金分享計劃。有學者認為應探討兼顧普惠性及可持續性,需展開有效的社會諮詢,也有社會人士認為普惠政策實行多年,現金分享產生穩定經濟的作用,社會亦有意見認為應設每年留澳183日限制。作為實行多年的普惠性措施,調整與否都是社會大事,牽一髮而動全身。

現金分享計畫作為一項民生福利,確實幫助基層家庭應對通脹及生活開支上漲。然而,澳門經濟結構單一,財政收入高度依賴博彩業,近年受外部環境影響,政府財政壓力增大。若長期無條件推行現金分享,可能加重公共財政負擔,影響長遠的社會投資與發展。

因此,在維持政策初衷的同時,需評估其經濟效益,確保公共資源的合理分配。至於社會意見提出增設「每年留澳183日」的限制,也確實是政府實施普惠性政策的重要考量之一,事實上設定合理限制可提升政策的公平性,同時減輕財政壓力。

然而,調整普惠性需謹慎,避免「一刀切」而影響到社會弱勢群體,包括長期在外求學的學生、需跨境就醫的長者,以及殘疾人士等弱勢群體。對此,政府有必要根據社會實際情況,展開全面社會調查,收集居民、學者及業界意見,尤其關注基層家庭、中小企業等群體的需求。

面對全球經濟環境不穩定,即使澳門經濟保持穩定,也需居安思危,政府調整現金分享計劃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期望政府能在「保民生」和「穩財政」之間取得平衡,只有通過理性討論、科學評估,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改革方案。

寧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