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影視產業應從外來依賴到本土創作

澳門特區政府推出的影視拍攝補助計劃,以城市景觀為媒介吸引國際製作團隊,短期內確實提升城市曝光度與從業者實務經驗。然而,這種「借船出海」的發展模式,終究難以擺脫文化話語權的依附性困境。要真正建立可持續的影視產業生態,政府應重啟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將政策重心從「提供拍攝場地」轉向「培育原創敘事」,為本土文化表達開拓自主空間。

現行補助機制側重服務外來攝製需求,本地團隊多停留在技術協力層面,形成「場務優先、創作缺席」的產業鏈分工。國際製作團隊離場後,其建構的澳門形象往往成為文化消費的速食符號,既缺乏在地視角的深度詮釋,更難以積累長效的產業動能。這種以空間租借為核心的發展模式,實質將影視產業降格為文化觀光的分支,使本地從業者長期處於產業價值鏈的末梢環節。

本土長片製作不僅是文化表達載體,更是產業升級的關鍵樞紐。從劇本開發到後期製作的完整流程,能系統性培育編導、美術、製片等高階人才;而立足本土的創作實踐,則為城市記憶提供多元詮釋路徑。政府需建立分級補助制度,對全本土團隊提高資金挹注比例,並設立劇本孵化平台,鼓勵改編歷史檔案、採集民間記憶,將城市的文化基因轉化為影像敘事的養分。唯有讓澳門故事從在地視角生長,方能擺脫他者凝視下的單一化標籤。

當全球影視產業步入「在地化敘事」競爭的新階段,澳門正面臨關鍵的轉型窗口。重啟長片製作支援計劃不應視為經費分配問題,而是文化主體性的戰略投資。通過政策引導將城市從「被拍攝的客體」轉為「敘事的主體」,方能讓半島豐厚的文化積澱,真正轉化為具有國際傳播力的影像資本。這不僅是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更是城市在全球化時代確立文化座標的核心工程。

牛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