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澳門非遺產業鑄就文化經濟雙贏路

近年來,澳門政府積極推廣非遺文化,然而,非遺產業卻長期深陷「節慶熱鬧、產業冷清」的尷尬局面。澳門坐擁11項國家級非遺,但多以表演及信俗節慶活動為主,能轉化為文創商品、創造經濟效益的項目寥寥無幾。反觀內地,蘇州刺繡帶動數萬人就業,景德鎮陶瓷年產值超百億,澳門非遺的產業潛力遠未被充分挖掘。

漫步澳門手信街,杏仁餅與葡撻店鋪林立,佔據九成店面,僅存的神像雕刻店多靠老主顧維持生計。涼茶鋪雖列入非遺名錄,卻在連鎖飲品店的沖擊下舉步維艱。這背後暴露出兩大核心問題:其一,傳統技藝商業轉型乏力。以神香製作為例,工序繁瑣、收入微薄,年輕人更願投身賭場,而非傳承技藝;其二,節慶活動過度依賴政府補貼,如魚行醉龍節慶展演,缺乏常態化營收模式,節慶一過便陷入沉寂。

反觀內地,非遺產業已形成成熟鏈條。杭州王星記扇業將百年製扇技藝與動漫IP巧妙融合,年銷量突破百萬把;佛山陶藝打造「非遺+旅遊+教育」生態圈,成效斐然。若澳門非遺仍囿於節慶表演與靜態展覽,終將淪為「博物館標本」,失去活力與生命力。

要打破僵局,澳門需借鑒內地成功經驗,以產業思維激活非遺。政府可與內地攜手,在龍環葡韻等歷史建築設立「非遺體驗館」。邀請蘇州刺繡大師開設短期工作坊,讓居民親身感受雙面繡的精妙;與景德鎮合作推出陶瓷快閃店,遊客既能購買精美青花瓷茶具,又可現場體驗拉坯樂趣。這種沉浸式體驗,既能創造消費場景,又能為本地文創者提供學習交流平台。

同時,政府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資助社團與內地傳承人組建「非遺創新聯盟」。例如,組織廣彩匠人與葡式瓷磚畫師共同研發文創餐具,融合中西文化精髓。定期舉辦兩地聯展與創投會,吸引資本投入,培育跨界人才。

澳門非遺不應被視為財政負擔,而是亟待增值的文化資產。中西文化交融是澳門的獨特優勢,若能善用此優勢,結合內地精湛工藝,澳門定能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文創產業。政府應以產業思維為指引,讓非遺傳承與經濟效益並駕齊驅,為澳門開闢一條文化與經濟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讓非遺真正「活」起來、「火」下去。

牛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