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着力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加快經濟多元發展規劃落地見效

科技委員會2024年全體會議昨假世貿中心蓮花廳舉行,行政長官賀一誠列席會議,賀一誠表示,高新技術作為四大重點發展產業之一,為支持相關產業發展,特區政府正着力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創新發展環境,以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切入點,加快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落地見效。
賀一誠在會前致辭表示,2024年是澳門特區實施「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的開局之年,隨着特區政府發佈《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明確了「1+4」多元產業發展的具體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項目。

他又提到,二十屆三中全會於2024年7月18日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以及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決定》也指出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支持港澳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港澳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這些內容對於澳門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澳為灣區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
賀一誠續指,科技創新是社會發展基石,國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經濟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肩負起「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一點兩地)的重要任務。澳門作為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疊加橫琴深合區的聯動優勢和政策紅利,以及澳門在集成電路設計、中醫藥等範疇的科研成果,可因地制宜與廣東省堅實的產業基礎深度融合,助推大灣區成為全國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和「儲能池」,同時促進澳門產業的多元發展。
他又謂,今後特區政府將按照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把二十屆三中全會決策部署轉化為實際行動,加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利用好「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特殊地位和獨特優勢,積累總結好澳琴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的寶貴改革經驗,拓展中國-葡語系國家科技交流合作,推進產學研合作及成果轉化,完善創新要素的跨境流通機制;引進優質科創項目及資源,構建高效科技合作平台。為此,相信各委員能充分利用科技委員會的平台,匯聚各自的專業和智慧,共同為「推動本澳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這一重要議題提供真知灼見。
70多提案10多個已得到落實
會議以閉門式進行,歷時逾個半小時,會後科技委員會委員黄書展表示,會上總結了近兩年有20多個委員提交了70多個提案,行政長官報告了相關提案的情況,當中有10幾、20個提案已得到了落實,例如經科局中對民生、企業的支持提案,固網牌照開放、一些基建投資、招商措施的引進、科技基金增加了20%預算,政府並規劃了AI建設等。

他又指,澳門要有產業,人才方可以落地,然而產業化是項複雜工程,非政府投資便會出現一個新產業,發展新產業需要時間和社會共識,全民有信心才能辦到,皆因澳門過去長時間產業單一,周邊地區發展快,人才競爭激烈,他認為需要全社會合力,包括政府、企業共同努力。政府的角色是統籌、規劃,分配資源,真正落實產業化要靠青年人努力,走出大灣區,待青年一代學成具有專業能力,便可以回澳創業。
政府冀增強澳門研發橫琴轉化
另一位科技委員會委員麥沛然表示,橫琴其中一個重要產業便是集成電路,會上行政長官和有很多委員都提出可以增強「澳門研發,橫琴轉化」。集成電路主要是人才投入,澳門大學在相關專業培養了不少研發電子產品人才,可惜過去有不少優秀人才畢業後都會離開澳門去其他地方找尋工作,現時有橫琴深合區,可為澳門發展新產業,以及本地人才發展提供支撐。他以芯片研發為例,目前本澳大學便有幾百位在讀相關專業學生,儘管當中大部分是來自內地的研究生,但他們畢業後透過學校引薦,留在橫琴發展,令橫琴企業更快成長。現時橫琴有60至70間已投入運作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年產價達40億元,屬高增量行業,科技產業可以為澳門成年人帶來很多機遇,實現擇業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