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梅,也有一代宗師

在電影《一代宗師》中,當仰望滿街武術招牌時,葉問瞬間感慨了。繼承衣缽,過招宮二,家國危難,輾轉香港,已是中年的他經歷了歲月的風雲變幻,漸入宗師。晚清民國時期,中國武人輩出,論武術成就、傳承和海外輸出,葉問及其詠春拳可謂是最具代表性之一。放眼粵港澳大灣區,若要尋找另一座高峰,陳享及其蔡李佛拳想必也是榜上有名的。

1806年,拿破崙所向披靡,歐洲戰火沖天,而在華夏南粵的寧靜村莊——新會崖門京梅村,陳享呱呱墜地了。據記載,陳享幼年聰穎,愛好武術,七歲便隨身為少林俗家弟子的族叔陳遠護習技,年紀輕輕就習得一身上好武藝。後來,陳享又相繼拜李友山和蔡福為師,融匯三家之精髓,獨創出剛柔相濟、攻防兼備的武術技法體系。然而,他並不以此顯耀,而是飲水思源,知恩圖報,取「蔡」「李」兩個姓氏,結合陳遠護拳術與佛門之關係,將自家武術命名為蔡李佛拳,以念師門,敬淵源,並一舉打破門派之限。在陳享的精心磨練與傳授下,蔡李佛拳從此威震四海,時稱「北有太極拳,南有蔡李佛」。蔡李佛拳子弟給起義軍助拳,給林則徐禁煙助威,浴血抗敵,以武報國,留下一片鐵血丹心。乘著「僑風」,蔡李佛拳漂洋過海,開枝散葉,拳藝遍佈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門生超過1000萬,成為蜚聲國際的中華武術。

外國朋友在始祖館前展示拳術

我曾數次踏進京梅村,穿過梅花三弄巷和出神入化巷,在始祖館前觀賞拳術表演,於擂臺下親睹獅王爭霸,仿佛自己也可隨時複刻幾招,打出功夫。這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基因,可以超越時空,與後來的個體乃至群體發生碰撞,激發新的文化動能。因此,每當一眾蔡李佛洋弟子齊聚京梅村尋根,膚色不一卻在拳藝中相互共鳴之時,我們便可深深感受到武術文化跨山越海、無懼歲月的魅力,更體會到蔡李佛拳講求的「海匯百川」「以武會友」「飲水思源」和「鍥而不捨」等理念所彰顯出來的武術哲學、人文關懷和普世價值。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這是電影《一代宗師》裏關於「宗師」的標準。從這個層面而言,陳享無愧為一代宗師。

作者:楊肖坤,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廣東省作家、音樂家、攝影家協會會員,長年從事文化藝術創作及演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