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角度的咳嗽

中醫認為,有聲無痰是咳,有痰無聲為嗽,因為兩者常常同時出現,因此稱為 「咳嗽」,而咳嗽也分為外感和內傷兩類。
中醫辨證咳嗽是指肺氣不清,失於宣肅,上逆作聲而引起咳嗽為其證候特徵。咳嗽、咯痰是本證的主要症狀。由於病因和機體反應性的不同,則出現相應的症狀和特徵。
外感引起的咳嗽、咯痰大多伴有發熱、頭痛、惡寒等,起病較急,病程較短;內傷所致咳嗽,一般無外感症狀,起病慢,病程長,常伴有臟腑功能失調的證候咳嗽與外邪的侵襲及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臟腑之病氣,均可引起肺氣不清失於宣肅,迫氣上逆而作咳。
外感咳嗽屬於邪實,為外邪犯肺,肺氣壅遏不暢所致,若不能及時使邪外達,可進一步發生演變轉化,表現風寒化熱、風熱化燥,或肺熱蒸液成痰等情況。
內傷咳嗽多屬邪實與正虛並見。病理因素主要為「痰」與「火」。但痰有寒熱之別,火有虛實之分;痰可鬱而化火,火能煉液灼津為痰。
他臟及肺者,多因邪實導致正虛,如肝火犯肺每見氣火耗傷肺津,煉液為痰。痰濕犯肺者,多因脾失健運,水穀不能化為精微上輸以養肺,反而聚為痰濁,上貯於肺,肺氣窒塞,上逆為咳。若病久,肺脾兩虛,氣不化津,則痰濁更易滋生,此即「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道理。甚者病延及腎,由咳至喘。如痰濕蘊肺,遇外感而引觸,轉從熱化,則可表現為痰熱咳嗽;若轉從寒化,則可表現為寒痰咳嗽。至於肺臟自病的咳嗽則多因虛致實。
如肺陰不足每致陰虛火旺,灼津為痰,肺失濡潤,氣逆作咳,或肺氣虧虛,肅降無權,氣不化津,津聚成痰,氣逆於上,引起咳嗽。
咳嗽主要症型為風寒犯肺,風熱犯肺,風燥襲肺,痰熱阻肺,痰濁阻肺,肺陰虧虛,肝火犯肺,咳嗽的治療,除直接治肺外,還應從整體出發注意治脾、治肝、治腎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斂澀留邪,當因勢利導,候肺氣宣揚則咳嗽自止;內傷咳嗽應防宣散傷正,從調護正氣著眼。 咳嗽是人體祛邪外達的一種病理表現,治療決不能單純見咳止咳,必須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別處理。決不能亂投藥物,建議及時就醫,以免病情加重。
作者:廣慈醫療中心 陳子杰 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