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結合減自殺個案

疫情三年令不少居民生活大受影響,甚至不少人因生活壓力而導致情緒出現問題,更有人難敵情緒問題選擇輕生。翻看疫情期間資料,本澳2020年共錄得76例自殺死亡個案,2021年錄得60例自殺死亡個案、企圖輕生有186宗,2022年全年錄得80宗自殺身亡案。

另據婦聯心理治療中心數據,去年求助個案中共有40名未成年學生曾有傷害自己或輕生念頭或行動,當中年紀最細的只有8歲。澳門僅是一個小城,每一個自殺個案能牽動全體市民的心,雖然現在可以說疫情已經過去,但心理健康及情緒問題絕不能輕視,當局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生命教育及心理支援,筆者也呼籲廣大市民關注自己及身邊親友的情緒,若出現問題儘早介入治療。

輕生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究竟這些輕生者經歷了什麼痛不欲生的折磨才選擇輕生?過去三年受到疫情影響,市民生活大受影響,或學業壓力、生活困難、身體疾病等實際難題,這些都是表徵,是較為容易解決,然而在這些表徵背後所產生的恐懼、悲傷、痛苦等負面情緒,則會帶來諸多不良後果,輕生自殺便是最為嚴重的一種。因此,若要有效解決輕生自殺問題要虛實結合,除了要解決表徵問題,仍須從情緒問題同步著手。

如何虛實結合?當局需推出各項政策幫助市民解決因疫情所帶來的難題,如就業、生活補貼等,再透過完善精神/心理治療服務,讓情緒或心理出現問題的市民獲得適時的治療。醫生常說「早發現早治療」,此話並非針對一般身體上的疾病,還有精神健康的問題,若發現自己或身邊親友出現情緒困擾、難以控制等問題時,一定要及早聯繫醫生接受治療。

隨著醫學水平不斷發展,情緒、心理、精神問題逐漸受到重視,心理社工、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的需求日益增長,當局有必要檢視目前本澳相關社工及醫生的數量是否足夠滿足社會要求,以及目前本澳的四級聯防機制是否有改善空間。同時,投入更多資源予「生命教育」、「平安鐘」等社會服務,尤其針對青少年及「隱蔽長者」需要落更多功夫。

最後,筆者再次提醒生命誠可貴,一旦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情緒、心理、精神問題,一定要及早接受治療,萬不要選擇輕生!

南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