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電影的一期一會

得知電影《花樣年華》會以新版本重映的消息後,我毫不猶豫地確定了買票觀影的計畫,儘管自25年前首映以來,我已不止一次與之相會。於我而言,王家衛導演的電影,每一部上映都是走進電影院的理由。

記得小時候,在香港電視裏最常聽見的約會三板斧就是「行街、睇戲、食飯」。長大後與戀人相處,也往往離不開這個傳統套路,仿佛這就是一起生活之必須。然而仔細考究,又發現睇戲與行街、食飯並不相同,後者確實無人能棄,而前者更大程度上是一種精神食糧,彼此頗具「愛情與麵包」的哲學意味。

沒有「麵包」,人會死去;沒有「愛情」,人更會生不如死。

當今社會,人們約會的精神愉悅方式已多如牛毛,與藝術掛鉤的也不勝枚舉。去圖書館讀一本好書,在畫展攝影展中尋找樂趣,到一場音樂節裏狂歡,抑或四手相交合制一件手工藝品等等,這些皆非新鮮玩意。不過,於大眾層面,這一切都無法跟看電影相提並論,電影的誕生無論在藝術載體還是生活方式上,都是里程碑式的存在。時至今日,觀看電影的途徑早已不限於電影院,一臺電腦,乃至一部手機,都足以將無數影片帶到眼前。然而,當有品質過硬或心之所向的電影上映時,人們還是會不約而同地願意掏出一張票的費用,沉浸在近乎漆黑和寂靜的放映廳中,在鏡頭轉換和光影流動間奔赴一場兩小時的聲色盛宴,乃至情感與生命意義的深深探索。

「在過去,看電影是一件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在短片《王家衛與AI,對談》中,王家衛導演說。他將這份儀式感傾注在《花樣年華》中,於是本次重映版便有了「再見一面,只在影院」的大膽設定。這是一份「任性」,卻是對《花樣年華》重映版最好的尊重。在這樣的語境下,我們才能最大可能地潛入電影作品,才會珍惜與電影的一期一會。觀影後,有的人還會在票根上認真寫下觀感或電影裏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然後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作為歲月的憑證。許多年過去後,當指尖重新翻動一張張細小的票根,心裏念起曾經記錄的隻言片語,那些電影裏的流光飛舞,與現實中的人來人往便仿佛彼此交織,互為呼應,恍惚間分不清孰真孰幻。

「如果有多張船飛,你會唔會同我一齊走?」

電影是寫給時間的一封信,不同時代的人或同一個人在不同時代,對同一部電影常常都會產生不一樣的解讀。經過歲月洗禮的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更懂得與片中人物同喜同悲。當那些似曾相識的橋段在漆黑中閃現,現實的四季更迭與物是人非,所有的不期而遇與擦肩而過,頃刻都在這相對密閉的空間中凝固,沉澱,再激起千層浪。就像《天堂電影院》裏,歷經浮沉、衣錦還鄉的主人翁多多在放映廳看見昔日被刪減的吻戲片段,不禁雙手掩面,刹那間發現自己經已理解生命的一切。

多希望會有這麼一天,更符合導演原意的優秀影片會在電影院中重現。我相信,那將是一場久別重逢,也是初次相遇,更是一期一會。

作者:楊肖坤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廣東省作家、音樂家、攝影家協會會員,長年從事文化藝術創作及演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