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疫下居民晉升機會薪酬大減 半數受訪者人拒到大灣區工作

疫情下逾7成餐飲業受訪者薪酬低於收入中位數

澳門管理專業協會昨公佈「2021澳門市民就業流動性調查」結果,發現疫情下本地居民橫向流動增加,但晉升機會和薪酬待遇有下跌趨勢,年青人就業環境嚴峻,今年各行業仍有很大部分的收入並未達至中位數收入水準,對於促進澳門未來多元經濟存在一定阻力。受訪者對大灣區缺乏認識,同時也不願意投身於大灣區其他城市工作,在1016名受訪者中,有一半受訪者不願走出在澳門的舒適區到大灣區工作,主要考慮工作文化差異、習慣澳門生活環境和照顧家庭等,而即使願意到大灣區工作的人,也大都只願到就近珠海橫琴發展。

澳門管理專業協會公佈市民就業流動性調查結果

澳門管理專業協會理事長劉永誠、副理事長陳澤武、培訓及顧問服務部經理陸美紅、澳門管理學院院長唐繼宗等出席「2021澳門市民就業流動性調查」新聞發佈會。

年輕人轉換工作需求較大

是次調查是在今年8月至9月進行,以電郵方式,邀請在職澳門居民,用線上問卷方式填寫問卷,共收集1016份有效問卷。受訪者從事行業包括自媒體、公務員、社團、市場推廣及公關、醫療服務、廣告/傳媒、教育、人力資源、旅遊服務、會議展覽、建築及工程、資訊科技、交通運輸、保險、金融仲介服務、銀行、批發及零售、餐飲、酒店營運、娛樂博彩等。

調查發現,在1016名受訪者中,全職工作佔64.47%、兼職工作佔13.09%、開工不足佔4.33%、待業佔18.11%。開工不足及待業的比率共佔超過20%,對比上年有較大的升幅,顯示疫情對本澳市民的就業情況有很嚴重的影響,同時部分的受訪人士表示因工作受到疫情影響,最近轉工意向不高,另有部份受訪人士認為現職晉升空間不大,並認為未來就業形勢只屬一般,而數據亦顯示超過一半受訪者並沒有制定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

調查顯示,有超過4成受訪者在現職工作不足4 年,間接反映了本澳市民就業流動性較大的現象;年輕人對於轉換工作的需求比較大,而中年人則較偏向安於現狀,盡量減少轉工的可能性。

逾8成年輕受訪者收入未達中位數

調查發現有56.59%的受訪者從未獲升遷,由2017年至今獲晉升的累積比率只有32.89%,除2016 年或之前外,其餘年份獲晉升的比例則少於10%,當中22歲至30歲的組別約有分別63.56%及56.7%的受訪者從未獲晉升,反映澳門職場向上流動的機會存在不足的情況。

受訪者轉工的原因主要是不滿意現時的薪酬和福利、晉升機會和工作穩定欠佳。當中35.96%的受訪者表示如果轉工將會跨行業轉工,並主要希望進入市場推廣及公關、批發及零售和酒店營運等前景較為穩定及薪酬較高的行業。18歲至21歲和22歲至25歲的兩個組別未達至收入中位數的比例分別為98.81%和83.11%,而26歲至30歲組別未達至收入中位數的比例則有39.52%,綜合以上分析,調查認為,年輕受訪者追求較高的收入對他們選擇行業有很大的影響。

旅遊服務業受訪者收入低於1萬

調查發現,低於澳門收入中位數最大比重的行業分別是餐飲業75%,社團57.69%,會議及展覽46.67%,批發與零售46.48%以及旅遊服務42.86%,值得關注的是餐飲業收入低於中位數比重位於所有行業首位,但從事旅遊服務業的受訪者收入主要集中在10,000以下,顯示傳統旅遊服務以及餐飲行業的從業員薪酬待遇十分有限。今年各行業仍有很大部分的收入並未達至中位數收入水準,對於促進澳門未來多元經濟存在一定阻力。

與2019年相比,從事銀行、酒店營運、娛樂博彩、餐飲這幾項佔比較多的行業於2021年佔比均出現下跌情況,而教育、公務員、社團、建築與工程、批發及零售等行業佔比上升,當中以教育行業的增幅最大,達9.24%。整體而言,行業之間的佔比差距有所縮減,反映近年本地居民在就業方面的橫向流動有所增加,但從晉升和薪酬待遇方面則有下跌趨勢。

僅不足2成受訪者願到大灣區工作

受訪者對大灣區的瞭解及到大灣區工作意願方面,有超過3成受訪者對大灣區發展政策不太瞭解,僅有8.46%及3.05%的受訪者表示對大灣區環境熟悉和非常熟悉,由於對發展政策及環境的不熟悉,導致只有18.21%受訪者願意到大灣區其他城市工作發展,48.52%受訪者直言願意去大灣工作。願意到大灣區工作原因中,以拓展視野及豐富閱歷居多,佔64.82%,看好大灣區發展潛力佔41.9%,而期望更高薪酬待遇則佔35.37%。

調查亦反映,澳門市民最有意向工作的大灣區城市為珠海橫琴。相對地,受訪者不願意到大灣區其他城市工作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文化差異」、喜歡和習慣了澳門的生活」、「需要照顧家庭」及「對其他大灣區城市不熟悉」。

員工要注重提升技能終身學習

唐繼宗表示,正常的員工就業流動對企業人才循環、保持生機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過度的人才流失會給企業造成教育、培訓成本的不斷增加,同時也會帶來企業核心技術外泄的風險。因此,企業能否留住核心人才,保持員工穩定,降低流失率是現在企業能否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調查發現目前澳門企業普遍存在對職業培訓的重視性不足、企業職業培訓課程設置不合理、創新意識與品牌意識的缺乏、企業文化氛圍不濃等問題。

唐繼宗建議,員工要注重技能的提升、終生學習。除專業技能外,通用性技能如數據分析、軟件開發等已不僅僅作為一項特別「專業」,而且完全可以視為對傳統工作的「補充技能」。參考內地及其他地區的情況,專業技能提升是職場優勢以至移民身份的重要保證。此外,隨知識與技能更新換代日趨頻繁,為了維持在職場的競爭力,免被淘汰,需保持終生學習。

企業要重視人才、尊重人才

他並建議企業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在經營宗旨、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準則方面體現企業重視人才、尊重人才。企業給予員工平等的競爭機會,讓員工與企業同步成長,讓員工能夠施展自身的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給予員工具有競爭力的薪酬,給予適當的獎勵和激勵;感情上給予員工適當的關心和支持。企業通過不斷創造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企業氛圍,讓員工對企業產生歸屬感、認同感,從而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業不僅能留住已有的人才,而且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

中學及高等院校應該針對企業需求及人才發展規劃開設相關專業、制定教學計劃。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資源,突出實習實訓環節,加強職業教育,把企業當作人才培養基地,把高校作為人才來源管道,減少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過渡時間,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達到畢業就有工作,企業招到合適人才,保證企業有穩定的人才輸送基地。

劉永誠倡推更多措施吸引澳人到深合區發展

過去澳門環境較為安逸,令青年人轉職流動性不大,中年人則較為保守,多不願意轉工,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加快建設,劉永誠建議政府要引入更多元素,令澳門人更願意到深合區發展,未來政府發展的4大新興產業,所需要的人資需求較大,當局應研究如何提升居民的就業能力,以配合整個深合區發展。政府亦可多與內地大企業接觸,為本澳青年人提供更多職位。

劉永誠

有見本澳居民對大灣區缺乏認識,他建議政府可以從非高等教育階段起設置相應的課程或講座,加快促進澳門青年瞭解大灣區經濟發展、就業狀況、職業需求、居民生活的情況,逐步解開令他們卻步的因素,突破對大灣區文化差異的見解,協助更多澳門居民在灣區就業。

劉永誠並認為,政府、企業、大學應加強合作,加快實用性人才的培養,產學研結合。構建合作平臺,在市內各高校設立產學研合作中心,促進政府、企業、大學及仲介組織的交流,打破行業界限,實現人力資源共用,促進企業與科研機構的緊密合作,加快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開發的速度。此外,政府應增加資源,集中資助年輕至中年在職人士修讀具專業認證課程,考取國際認可資格,應付經濟週期改變所帶來的衝擊。對於年長在職人士,則建議由政府與機構團體合作,提供針對現職技能提升水準的在職培訓,以減少因技能下降而面對淘汰的可能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