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非遺—包公誕

[澳門非遺] 包公原名包拯,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官員,官拜龍圖閣直學士,因為其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另外,道教中相傳包公是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羅王之一,故自古以來,人們建廟供奉包公。
澳門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民間亦有供奉包公。澳門最大的包公廟位於福慶街,廟宇不大,廟的牆身油上鮮黃色,特別搶眼,廟內供有一尊包公木神像。
據資料,澳門包公廟始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當年由於澳門發生一場大規模的瘟疫,居民認為是鬼神作怪,為求心安,於是由佛山請來象徵黑臉正氣的包公神像坐鎮,結果瘟疫褪去,居民於是在供奉的包公的地方興建包公廟,後來又在包公廟旁邊再建醫靈廟,其內供奉睡佛、太歲等神祇。
目前,包公誕是本澳的特色民俗賀誕活動,其誕辰為每年農曆二月十五,善信會為包公廟外架設花牌,並舉行傳統道教的祈福活動。本澳除了上述包公廟外,尚有幾座供奉包公的公共祭祀神壇,都香火鼎盛,供奉者眾。
澳門文化局於2020年將包公誕列入了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成為法定的澳門一個中華傳統民俗文化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