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理財救兵——人家有的東西我也要有?!

本週收到的問題,與價值觀相關,我們一起來看看:

  1. 媽咪,我隔壁那位同學有什麼什麼最新玩具!我也要。請問該如何回應好?
  2. 如果⼩朋友出了社會,受到價值觀沖擊,認錢比愛重要,此時⽗⺟怎麼改變個狀況和跟進?

如果是我的孩子跟我說第一個問題,我的回應會是:“很好哦,可以說多一點關於那個玩具嗎?”孩子這個時候可能眉飛色舞地描述一翻。我會接著回應:“那真的很棒哦,相信所有小朋友都想要那個玩具,你知道要花多少錢嗎?如果媽媽能應付,也很想買給你。”然後,就和孩子一起找出答案:價格。

之後,再和孩子一起來衡量價值。具體的做法是,這個價格的話,如果不買這個玩具,可以用來買其他一些什麼東西,例如是他愛吃的零食,一共可以買到多少包。讓一切具體化,孩子就會懂得在心中評估是否“值得”。曾經,筆者的兒子放棄一個三百多塊的玩具,說覺得買回去玩幾次就應該放一邊,沒必要買那麼貴的。又曾經,筆者的兒子路過試吃豬肉乾覺得很好吃,知道價格之後就說其實也沒那麼想吃。因為孩子自己懂得衡量。那也是因為父母從小陪著孩子去衡量和判斷。

聽到孩子提出物質的要求,先不要恐慌或者急於否決孩子。這是孩子學習社會技能和理財技巧的絕好機會,應該趁此機會帶動孩子去學會衡量“價格”和“價值”。萬一玩具是孩子很想要,而超出父母經濟能力的,也不用擔心。可以支持孩子的野心,但鼓勵他通過儲蓄的行為去累積這個玩具的成本所需,甚至買一部手機或電腦也是如此。又甚至可以由父母陪孩子一起儲蓄,就是孩子用自己的利是錢、零用錢等來儲蓄,父母也用自己的錢來儲蓄,加起來將來就可以買他的心頭好。這樣孩子會感受很深,除了是對儲蓄有感受,也更感受到父母的愛和付出。

當然,不是所有的錢都儲蓄了用來消費,可參考之前專欄所提及的5個錢罐,除了短期和中長期的消費,錢還可用以購買資產、風險管理和慈善捐贈等。

另外,如果孩子受社會某些價值觀影響,認為錢比愛更重要。也不妨坐下來和孩子好好地談一下。假設青春期的孩子想要一對超過家庭經濟負擔程度的球鞋,並因為父母沒法買這對球鞋給他而覺得難過,甚至鬧到親子反目。父母也不妨直接問孩子,是否認為這對球鞋比父母更重要,如果有了這對球鞋,但失去了父母會覺得如何等問題。(敬請注意是溫柔和真切地問,而不是鬥氣式的責罵和質問)

其實孩子想要一些物質的東西,往往背後的需求是希望獲得其他人的認同、讚賞和愛。故此,父母也可以提早(早於青春期/反叛期)就和孩子探討,孩子自己所欣賞和喜愛的人的特質。孩子給出的答案,通常是與性格有關,例如勇敢、聰明、有創造力、有智慧和有親和力等。當孩子到青春期希望通過外在物質而獲得關注時,可以邀請他回顧自己真心欣賞和希望與其做好朋友的其他孩子的特質。“若某同學有對名貴球鞋但對你不友善,你也不會喜歡他,對嗎?”“你希望別人是因為球鞋喜歡你,還是因為你本人而喜歡你呢?”

除此之外,也可不時地和孩子分享卓越可能是少數的概念。記得筆者有一次帶兒子去電影院,有兩部電影可以選擇。一部是他的同學們都在談論的話題之作(帶點恐怖情節的卡通片),另一部是以青少年為題材的勵志電影。10歲的兒子一開始就說,那套卡通片在同學中很熱。筆者就說:“兒子,你想做一個與別不同的優秀人士嗎?”兒子說想。“那麼優秀的人通常和別人做的事不一樣。就以看電影為例,他可能捨棄那些看似很熱的電影,而看一些對自己有提升和啟發的電影。現在另一套似乎就是可以給我們激勵,讓我們更成功的。我們要不要試試?”

筆者兒子最後選了另一套電影,結果看完之後就跟筆者說覺得很感動。10歲的兒子,也許說不出什麼深刻的觀後感,但他一定記得當初自己沒有跟潮流,而選擇了對自己人生更有利的電影。其實,消費也是需要這種取捨的智慧和自律性。關鍵是父母要有耐心去引導。

不要一出現問題就急於高壓式處理,問題是一定會出現並且是好的教育機會。感恩孩子從小的各樣問題,讓父母可以在孩子未成年前有足夠的教材去培育孩子,讓他將來更好地接軌社會。同時,也歡迎讀者們繼續來信提問各種親子理財問題/困擾(電郵: info@click2macao.com ),我們下週再見!

鄭雅 Susie

?澳門大學歐洲事務碩士;

?社會工作學士;

?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RFC);

?財富傳承高級規劃師;

?國家企業教練師;

?腦科學效能研究所澳門區培訓師; 

?經濟、理財、心靈育兒專欄作家(2012年至今);

?財務自由規劃系統研發人(申請專利中); 

?曾受香港《經濟一週》雜誌訪問(2019-2020),並受澳廣視《財經雜誌》節目邀請擔任嘉賓分享理財資訊(2020-2021);

? 《捷報》 親子財商專欄作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