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電子消費優惠計到市民頭都暈 鄭仲輝促監管電子支付實現合理收費

銀行電子消費優惠計到市民頭都暈

政府「電子消費優惠計劃」8000元由6月1日起正式使用,經過1星期時間,8間電子支付平台公司消費誰最「著數」見真章,銀行「紅包」、消費額外立減優惠,很多都與廣告有出入,市民大呻「搵笨」和誤導式宣傳,有銀行則指是市民沒有清楚理解合約條款而產生誤解。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批評,「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加入8間電子支付平台,只是政府交差式應付社會要求電子支付競爭公平化訴求的舉措,但由於政府推動力度不夠,對新加入市場的後來者不利,令電子支付利益歸偏某一兩間電子支付公司,起不到自由市場公平競爭作用,商戶要繳交的電子結算手續費也越來越多,無形中減少了收益,恐也會對物價造成影響,他促請政府重視電子支付市場健康發展,制訂行業規則和指引,對電子支付手續費用作出管制等。

市民批銀行誤導宣傳冀金管局跟進

自政府公布「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市民可透過本澳8間電子支付平台任選一間,作為「電子消費優惠計劃」登記平台。為搶佔市場佔有率,本澳8間電子支付平台公司相繼推出優惠,吸引市民選擇登記。至於究竟哪間電子支付平台最「著數」,經過1個星期的實踐便見真章。據反映,大部分市民最多使用中銀、工銀、澳門通MPay這3種電子支付。其中,中銀手機銀行推出每人首次消費後可獲中銀200元額外立減額,該立減額可以首筆消費在之後,第二日消費滿50元或以上時使用,且分4次每次只可用50元立減額。若要賺取中銀其他消費立減額優惠,則需要關掉電子錢包中有關「電子消費優惠計劃」才有,或是用完政府「電子消費優惠計劃」每日400元上限後,用自己中銀電子錢包的錢消費才有其他隨機立減優惠。

鄭仲輝

至於工銀e支付推出紅包計劃,更被市民批是「搵笨」和誤導消費者,該銀行宣傳寫首次消費,「人人」有紅包,但原來是以電話號碼來計算,即如果大人和小朋友的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同綁於1部手機,那就只會得1個紅包。而所謂的「每日都有隨機立減最高188澳門元」,也如中銀一樣,要用自己「荷包」錢消費方有銀行的立減,且立減額也不多,有市民反映,單價消費了700多元,隨機只立減了0.3元,另一筆消費了400多元,只立減了0.1元;市民不滿:「中銀同一人(電話)綁5張卡,有5個200元紅包,工商同一人(電話)綁5張卡,都係得1個200元紅包,希望金管局和經濟局跟進處理。」

澳門通MPay則經上兩輪政府消費卡計劃已拓展了澳門電子支付市場,故而今次有「唔憂無生意做」之勢,推出的優惠較兩間銀行少,但商戶覆蓋度和使用方便度卻較上述兩間銀行有優勢,中銀和工商電子支付覆蓋率卻不及澳門通MPay,有市民反映,有很多商戶不能使用工商,有的則用不到中銀,且若要使用中銀和工商的銀行立減優惠,更要用該銀行專用支付機才可以使用,加上付款時所花費的時間較長,感到不便。

今年首季移動支付總交易達63.3億元

據金管局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澳門移動支付總交易筆數為6549萬筆,總交易金額63.3億元,今年本地移動支付工具於首季的交易筆數為3,473萬宗,按季上升40.9%;交易總額達31億,按季增長31.5%,每筆交易的平均金額為 88.2元。截至2021年3月底,本地受理移動支付的機具及二維碼立牌數量約7萬7千個,按季增加9.1%。可見移動支付已成為居民日常生活慣用的支付模式。電子支付市場龐大,隨著電子支付在本澳愈趨普及,社會都希望政府盡快出台法律法規,加強對電子支付機構的監管、完善交易過程中的安全、數據的獲取及儲存等,以保障支付服務使用者的權益。

鄭仲輝:市民要開戶才可用銀行優惠無形中設了關卡

鄭仲輝表示,去年政府推出兩輪消費卡計劃時,以沒有其他電子支付機構選擇為由,批給了「澳門通」承包服務,當時已有社會聲音質疑事件中是否存在利益輸送。他直言,無可否認,當時選擇「澳門通」推行消費卡服務,確是非常便捷的方式,不過今次「電子消費優惠計劃」距第二輪消費卡計劃完結已有一段時間,政府準備時間應很充裕,且為回應社會希望有多間電子支付機構選擇的訴求,金管局也推出「聚易用」,把多間電子支付公司統合在一個平台上,惟市民卻感到政府此舉只是應付坊間質疑而推出來的措施,政府實際上沒有著力幫助後來加入電子支付市場的電子支付商,當局只是提供一個平台,任由新舊電子支付商自行競爭。

鄭仲輝續說,對於新加入電子支付市場的競爭者,政府並沒有大力為他們提供協助,對它們較為不利,以金融機構為例,首先,客戶需要在銀行開戶才能使用相關服務,而商戶亦要加入金融機構的網絡才能使用相關電子結算服務,這無形中亦為服務使用者,特別是市民設立了無形的關卡。而為了吸納更多客戶,個別銀行會很進取,推出各項優惠計劃,但也有很多金融機構因計劃時間短,只有6個月時間,加上眼看對手經過兩輪電子消費卡計劃後,市場佔有率已很大,所以不願投入資金資源去拓展電子消費市場。

電子支付手續費高恐影響物價

疫情令澳門電子結算推進了一大步,他關注現時政府有否對電子消費監管,不能甚麼都以「自由市場」為理由,電子支付是按每筆交易抽成,若電子交易數額不斷上升,意味著商家要向電子支付服務商支付的手續費也會越來越多,電子結算服務收費過高,會令商戶收益進一步減少,加上龐大資金流向電子支付商,形成資金池,電子支付利益也會歸偏某一兩間電子支付機構,他認為政府要重視電子消費健康發展,包括制訂行業規則,管制電子支付公司手續費用,「少數怕長計,唔好令市民和商家負擔重咗,但利益就只歸電子支付商,以及影響物價。」

至於有建議應把電子支付納入公用事業進行監管,鄭仲輝指出,公用事業的特點是專營,而專營的定義是只得1間營運商,例如水公司、電力公司,這些公用服務只得1間公司負責營運,無論是水費或電費要調整收費時,都要得到政府批准。但現時本澳電子消費商並非只得1間,市民可以有多間選擇,調整手續費也毋須政府批准,他認為,關鍵是應在金融條件上從保護市民消費權益上多把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