祐漢7棟群樓分棟街區式重建 都更公司:不增單位但增商業面積及車位

都更公司計劃街區式逐棟重建祐漢7棟樓群

祐漢7棟樓群提出重建十多年仍遙遙無期,都更公司接手跟進重建工作後,至今只聯絡到3成自住業主,掌握5成半業主聯絡方式,且入戶調查發現3成業主中只有約1成願意支付重建費用,礙於重建業權百分比問題,都更公司計劃將7棟樓群分棟街區式重建。有市民致電《澳門講場》建議當局提供誘因吸引業主重建,例如放寬樓宇高度、容積比等,減輕業主重建費用。都更公司強調,祐漢7棟樓群單位非常多、容積率亦不低,現時仍與政府商討興建規劃條件,前提是不增加單位,但增加商業面積及車位,扣減更多建築成本,協助居民計算成本效益最好的方案。城規師林翊捷則認為本澳不宜推行容積獎勵業主重建,因為增加區內人口和對公共設施、交通的壓力。

本澳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邀請都更公司代表、城規師譚凱欣,以及調查團隊代表、城規師林翊捷出席,探討祐漢7棟樓群重建。

左起:譚凱欣、林翊捷昨出席《澳門講場》

都更公司上月公佈祐漢7棟樓群調研報告,相關調查共收集了1,886份問卷,佔現存及有登記的 2,556個住宅及商鋪數量73.8%。結果顯示,約3成業主生活於樓群內,約4成半為租戶,其餘為空置單位或無人應門等,樓群約3成單位為外僱宿舍,當中大部分單位的居住人口為7人以上。按調查結果推算,約有12,014名居民居於祐漢7棟樓群,每個實際居住單位平均有5.3名居民,遠高於澳門戶均約3名居民的水平。

自主業主傾向樓換樓補償較有安全感

林翊捷表示,在早前的上門調查中,居住於祐漢7棟樓群的住戶中,自住業主只佔3成,當中有一半人年齡偏大,超過60歲,3成自住業主中有一半人更居住 30年以上,反映這些自主業主既是老居民又年齡較大的老人。近9成自住業主贊成重建,但矛盾在於願意支付重建費用只佔12.5%,不願意支付重建費主要因為自住業主中不乏「老弱病殘」弱勢家庭,他們無法支付重建費用,願意支付部分重建費用佔24%。

補償方面,調查顯示,逾6成半受訪自住業主較接受包括現樓非公屋的實物補償;33%提出重建後回遷等;只有2.6%提出現金收購。另外,近5成半受訪自用商戶業主傾向「鋪換鋪」,4成傾向「重建後鋪換鋪」。林翊捷認為,業主傾向實物補償,以樓換樓方式,這是由於受訪業主年齡偏長,對未來把握不大,而且長者擔心「一買一賣,會俾人呃,睇得到,摸得到會較有安全感。」如果選擇回遷,則是搬到暫住房或是日後再返回已重建樓群,要重新適應新生活2次。

目前只有3成業主住在祐漢7棟樓群內

願意承擔部分重建費用的自主業主增多

都更公司只聯絡到祐漢7棟3成業主,意味著要達到現時法律要求的重建須達業權百分百規定很困難?譚凱欣表示,都更公司現收集到業主聯絡方式有約 5成半,超出早前上門調查的3成,有很多業主已不再住在祐漢7棟樓群內,不過自祐漢的調研報告發表後,有不少業主主動聯絡都更公司,當中包括居於海外的業主,他們因疫情無法回澳,未來會繼續與都更公司聯絡。

對於大部分受訪業主都不願意自資重建,未來會否變成由政府出資?譚凱欣認為,祐漢7棟重建仍在諮詢階段,都更公司一直有與業主溝通,向他們解釋會創造條件減輕對重建費用的負擔後,有業主表示願意承擔部分費用。例如若重建規劃增加停車位後,小業主重建負擔會減少一些,也會告知他們如何計算重建成本等。她相信隨著向相關業主釋放更多資訊,當他們理解後,便會改變意願。

市民認為提供誘因才能吸引業主重建

市民陳先生致電節目反映,若想推動私樓重建,但沒誘因吸引業主重建,例如放高、放容積比,以及現行法律要100%業主同意,基本上很難做到。問卷只找到3成自住業主做訪問,質疑問卷的代表性。市民鄧先生也認為,澳門推行都市更新,單棟式重建對社區環境改善不高,認為應對整個片區來規劃。
譚凱欣回應時重申,都更公司現收集到業主聯絡方式有約5成半,超出早前上門調查的3成,目前有一幢大廈收集7成業主聯絡方式,但都更公司不會開名是公佈是哪一棟,因發現有市民希望投資祐漢群樓的單位,都更公司不希望市場反應過大。

被問到祐漢7棟樓群中,一個業主最多持有多少物業?譚凱欣稱目前同一業主持多個物業的情況並不多,只有個別持有5、6個單位,也有同一家族不同業權人持20個單位的情況,她認為暫時資料較想像中理想。

單幢街區方式重建冀起示範作用

對於有市民質疑祐漢7棟樓群將以單幢式重建能否達到都市更新的方向,譚凱欣形容,單個街區一定較容易執行,都更公司希望先做一幢起示範作用。未來7個街區在設計上一定會相符合,包括計算好7個街區可釋放多少社區設施及停車位等,重申是整個街區設計,只是劃分不同階段進行重建。至於祐漢重建需注意事項,她指挖地庫時會多做支撐工作,避免影響到鄰近大廈。

譚凱欣強調,都更公司不會賺市民錢,是為市民服務的執行單位。重建要視乎土地效益,有條件釋放便有可能是營利項目,但若無條件,重建便需要補貼。

林翊捷:澳不宜推行容積獎勵免增區內人口

林翊捷認為,以城規師角度看,澳門不宜推行容積獎勵,因本澳人口密度高、建築強度大,若因都更再增加地積比,會產生更多人口,對舊區公共設施及交通壓力更大。他認為是土地使用效率問題,若本澳都更的立法精神是市民居住質素,而不是土地使用效率,補償方式完全不同。

至於有市民希望政府可以對新橋區進行片區規劃,改善該區生活環境,林翊捷承認,片區重建效益會較單棟重建明顯,但新橋與祐漢不同,新橋區建築物的數齡由數年至幾十年甚至百年,整個街區做片區更新有困難。他舉例,如果拓寬道路可能會出現瓶頸效應,需要整個道路系統去考慮,因由街頭拓寬至街尾已不是一個街區,或涉及多個街區改造,執行難度相當高,舊有的歷史性街道肌理定會受到破損甚至消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