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規劃渠網建設升級擴容刻不容緩

本澳水浸問題長期困擾居民和商戶,儘管政府投入大量公帑去治水,但成效不彰。誠然如日前行長官賀一誠所言,本澳處於低窪地區雖然是水浸原因之一,不過昨日引致澳門廣泛性水浸的卻是豪雨所致,且不少地勢較高的地區都水浸,這就無關天文潮和海水倒灌等不可抗力因素,而是考驗本澳渠網去水和各區泵站的抽水能力。

日前大雨令內港、新橋、筷子基受浸,耗資1.1億元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被批發揮不到作用。不過市政署昨日發出新聞稿稱,「曾派員到內港北一帶了解商戶情況,大部分商戶反映排水速度比以前快,認為新泵站有一定成效。市政署又提到新橋、台山區渠道暢通,但渠網老化及強降雨下渠網超負荷、重力流排水受阻等,是引致是水浸的其中原因。」

或許新橋、台山區渠道暢通,但肯定黑沙環和八角亭、新口岸的水浸是因渠網淤塞所致,因為這些地區既非低窪地區又非水浸黑點,水浸情況比低窪地區更嚴重,且慕拉士和南灣在去年才剛完成下水道擴容工程,為何還會出現水浸,是水蓋有雜物阻塞或是支渠淤塞所致,市政署應交代清楚和進行全面檢視。

另外,市政署承認部分渠網老化和不能承受高降雨量,事實上,上述地區渠網老化並非新聞,過去每逢大雨必出現水浸,市政署曾從減少上游雨水、提昇渠道排洪能力及建造雨水泵房,也做了不少改善公共渠網的工作,但看來作用也不大,區內水浸依然。這不禁令人聯想到,究竟現時本澳渠網的承受能力是多少,每小時可以應對多少雨量?

渠網建設規劃由工務局負責,維護管理則是市政署責任,政府對渠網建設要有前瞻性規劃,及早逐步更新全澳的渠網,提升排污排洪能力,特別是提升渠網每小時應對雨水的能力,勿再拖拖拉拉,置居民生命財產於不顧。

無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