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理財救兵—孩子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想要買很多玩具怎麼辦?

[即時發佈]

本週收到的讀者問題是:

  1. 小朋友自制能力差,沒有延遲滿足的能力,未來應該會有父母為他打點,自己不需要擔心,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處理?
  2. 怎樣可以教會小朋友延遲滿足?
  3. 小朋友一看到玩具就想買,上街之前已經談好只可以買一件,但是出到去看到好多玩具都想買,小朋友控制不了情緒,會以哭的⽅式表達慾望,如果是這樣,應該怎麼去改變?

非常感謝家長們的提問,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小建議,供大家參考:

小朋友的自制能力除了是天生的,更多還是通過後天培養而來的,關鍵在於孩子對自己有沒有自信。一個對自己有自信的孩子,他是比較能夠控制自己的,因為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父母應該從小對孩子多鼓勵、少打擊,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通過一步步的努力去達成一些目標,包括控制自己的慾望。

世界知名的「棉花糖」實驗,大家多數都只是拿來當教科書看,可能沒想過自己也可以仿效,在家裡跟小朋友玩類似的遊戲。如果家裡有寵物就更好,先在孩子面前跟寵物玩一次,然後給孩子再挑戰一次。正常情況下,孩子一定比寵物的自制力更強,孩子就會有信心。之後有機會就一群小朋友一起玩,讓孩子們做自制力競賽,經過遊戲,孩子會在生活中更留意「自制力」這件事,加上家長從旁鼓勵,一定會越來越好。

以上是比較小的孩子可以這樣培養。同時,要記得和孩子分享為什麼自制力這麼重要。除了棉花糖實驗結果顯示,那些忍住不吃的孩子長大以後更有成就之外,還可以參考之前專欄所提及的縮窄慾望清單的練習——忍住了不買球鞋,才能存起來買更想要的電腦。

大一點的孩子(6歲或以上),可以跟他們分享之前專欄提過的「富人和窮人的分別」,錢用來消費就永遠bye-bye(消失),這是窮人模式;錢用來投資就see you again(會回來),這是富人模式。請孩子自己選擇,並鼓勵他們要多投資、少消費。當然父母也要以身作則,做給孩子看。

另外,有機會也不妨多留意社會新聞,不建議去恐嚇孩子,但是和孩子分享世事的無常、讓他們提早了解也是好事,故此,應讓孩子明白父母不一定可以一直在身旁、也不一定有能力照顧他們一輩子,及早學會各種社會生存技能才是對自己負責任,包括理財、生活自理、健康管理等等,而其中,延遲滿足是關鍵原則。因為壞的習慣通向失敗的人生,而壞習慣的共同點就是即時滿足。

孩子看到玩具會失控、不守承諾,歸根結底,是父母沒有做好界限的工作。除了以上的理財基本功,父母的界限應該是溫柔而堅定地和孩子溝通任何事情。明白一開始可能會比較難接受改變,那就讓孩子充分哭和表達難過吧,然後告知他,父母明白他的感受,但同時正因為父母愛他,所以必須教會他縮窄自己的慾望,哭過後他還是只能選擇一件玩具,之後隨著理財知識和能力的提升,買玩具的頻率應該越來越低,並且最後能夠自我管理,自己掌管預算去決定怎麼買。

補充一點:孩子一哭就得到玩具,某程度上也反映出父母本身的「即時滿足/享樂」傾向,因為想用最短的時間、最簡單的方法,去解決孩子的問題。但如果想把父母這份工作做好,往往要相反而行,不是說要很強硬,而是要很有耐性,慢慢引導孩子、慢慢改善和慢慢進步。除了耐性還要細心,把感知放在孩子身上,從孩子的感受出發,體諒孩子並一步步帶領孩子。

最後,歡迎大家繼續來信,將你遇到的親子理財問題和筆者分享。(歡迎電郵至報社:info@click2macao.com)我們下週再見!

鄭雅 Susie

?澳門大學歐洲事務碩士;

?社會工作學士;

?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RFC);

?財富傳承高級規劃師;

?國家企業教練師;

?腦科學效能研究所澳門區培訓師; 

?經濟、理財、心靈育兒專欄作家(2012年至今);

?財務自由規劃系統研發人(申請專利中); 

?曾受香港《經濟一週》雜誌訪問(2019-2020),並受澳廣視《財經雜誌》節目邀請擔任嘉賓分享理財資訊(2020-2021);

? 《捷報》 親子財商專欄作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