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局將重新打造「論區行賞」步行路線

文綺華例席立法會大會
多位議員關注內港防災減災工程的落實進展,建議在治水同時,及早在內港規劃,打造沿岸商業街、海鮮街,以及利用內港優勢發展「海上遊」、「漁家樂」等。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回應表示,特區政府將會配合澳門城市總體規劃,持續發掘舊區的文旅資源和優化內港的生活和營商環境。旅遊局將重新打造 「論區行賞」步行路線,當中亦涵蓋了內港一帶,與海上遊有機結合,有效營造「吃、玩、購」旅遊體驗。
議員陳虹就內港活化提出口頭質詢,她表示,內港昔日是貨船、漁船及客船的 上落點,現今仍保留部分功能,有條件發展「漁家樂」、「海上遊」等項目。她多年前已建議活化內港一帶,把倉儲空間更改為零售及餐飲用途,如打造本澳的「海鮮街」,引入漁文化活動等,以進一步帶動區內發展。但是,直至現在,內港社區的面貌、營商環境及經濟狀況仍然是「暮氣沉沉」。她關注政府在落實各項治水工作的同時,有何措施活化內港的生活環境和經濟環境?

新「論區行賞」步行路線融入更多社區旅遊元素
李偉農表示,政府一直重視推動社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致力優化地區營商環境,發掘具特色的社區資源,吸引更多市民和遊客走進不同社區。例如,去年7月開展的「特色店計劃」,首階段便選擇在內港附近的傳統街區推行。計劃除協助區內特色店進駐內地知名生活消費平台進行推廣外,亦為該區重塑特色街區形象、營造打卡熱點,以及支持店舗線上線下聯動宣傳。為此,與文創人士合作為該區打造了多個打卡點,其中包括三幅不同主題的壁畫,展現澳門中葡文化交融薈萃的獨有特色。同時,將十月初五街附近一處雙層建築群重新粉色,美化成色彩繽紛的「彩虹屋」,以改善街區面貌,並「以點帶面」帶動社區人流,吸引顧客走進區內消費。此外,持續支持地區商會舉辦具社區特色的消費活動,包括「社區消費嘉年華」系列活動等。
他續說,另一方面,旅遊局多年來推出的「論區行賞」步行路線覆蓋全澳各區,當中亦涵蓋了內港一帶,現正計劃重新打造「論區行賞」步行路線,結合及融入更多新的社區旅遊元素、周邊旅遊配套及資源,着力推介各類特色商舖及餐飲食肆,有效營造「吃、玩、購」旅遊體驗,以迎合旅遊多元模式的新趨勢。
已有4.8萬人次參與海上遊
為推進本澳海上旅遊產品的多元發展,李偉農表示,2018年起當局已支持業界推出「澳門海上遊」,本年新增設的媽閣碼頭將有助營運商豐富海上遊航線內涵,帶動體驗「澳門海上遊」的旅客和市民到內港一帶遊覽及消費。特區政府亦透過資助本澳社團於內港一帶舉辦濱海旅遊活動,如「休漁漁家樂」及「澳門海洋文化節」,提升旅客和市民對本澳濱海文化資源的興趣和認識,並善用社區內合適的場地舉辦社區旅遊推廣活動,以及將「澳門光影節」的活動地點延伸至關前正街及康公廟前地,藉此引客入區遊覽,帶動區內經濟發展。
旅遊局局長文綺華補充表示,當局今年 (2021年)將重新打造 「論區行賞」步行路線,初擬以 4個片區的方式呈現,包括中區、望德堂區、氹仔及路環,其中中區覆蓋內港碼頭一帶,與海上遊有機結合。2019年參與海上遊約有 1.8萬人次,去年 (2020 年)連同 「心出發.遊澳門」計劃,約 4.8萬人次參與海上遊,其中旅客佔 9,200多人次,反映海上遊具一定成效。
海事局海域管理廳廳長林純亦補充指,現時媽閣碼頭具備條件作為海上遊上落客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