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理財救兵——是否應該用金錢去獎勵孩子的學業?
- 每次兒子測完驗,我都會按不同的分數(80分以上)獎勵錢給他,這樣做是否正確?
- ⼩孩購買自己歡喜的東西,都形成了有條件向父母提出要求的習慣,例如,我今次考了90分以上,我生日想要生日會,請同學仔參加。小朋友自帶條件的做法對嗎?
本週的問題,令筆者想起上週有一位父母,要求孩子做得好或者做對了事情,才能得到「星星」,儲星星到一定數量孩子才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或錢。是否合適的做法?上週的專欄已回應,此處不重複,但有趣的是,筆者事後問了一下10歲的兒子,儲星星換物件好不好,兒子表示不好,原因是:
- 如果爸爸判斷錯了,明明孩子做對了但沒有星星,得不到那個物件,孩子就會不開心;
- 孩子可能會等爸爸不能再管他的時候,就不會再做那些被要求的好行為了;
孩子的答案不是看他的對錯,而是去明白他們的心,筆者兒子的回答未必可以代表所有孩子的心聲,但也不妨參考一下:他首先會擔心父母的判斷是否公正,然後他也很明白自己若配合父母的要求其實並不是真心覺得這是應該做的,只是為了得到某些獎勵。
簡單來講,若想小朋友有動力去做一件事,用錢/物質只是短期的激勵但往往看上去非常湊效,用事情的本質去驅動需要更多的時間但那種內驅力卻是非常持久的。但是我們不能說以上的父母錯,因為他們可能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甚至他們擔心如果不這樣做,而無限滿足孩子會把孩子寵壞。
其實,協助孩子控制慾望是一件事,協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是另一件事,如果能分開來處理,事情就會簡單一些。關於如何控制慾望、延遲滿足,可參考上週專欄。而協助孩子養成好習慣,除了物質激勵,還有更多好方法。
舉例,關於學業,筆者會告訴孩子:「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成績好與壞也是你自己的事情,由你自己去決定是否要成績好。當然,如果有時候你取得了自己都非常滿意的成績,媽媽替你高興,買份禮物送給你,那也只是祝賀,不是獎勵,只是出於愛你,不是愛你的成績。」
再舉例,筆者會和孩子討論成績好壞背後的意義:「如果這次考試成績好了,是否代表你一定考上好的大學?如果考上了好的大學,是否代表你未來前途一片光明?既然都不是,那麼就不用這麼在意一次半次的成績,反而是真正的去學習知識讓自己成為更能幹的人,未來就會更有成就。就算沒有任何成就,都要明白學習這件事本身就是會帶來快樂,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要享受學習並持續終生,人生才會越來越好。」
筆者兒子在小一的時候已經自學兩三位數的加減法、小三的時候自學圓周率、現在小五自學化學元素週期表。學這些東西或許沒有什麼用,但他享受學習的快樂就是最好,並期待他能養成終生自學、探索有興趣主題的好習慣。
其實習慣就是用意義本身去鼓勵和養成的,真的不一定要用物質獎勵,而且一旦開始了物質獎勵,孩子人生的可能性就真的可能大打折扣了,因為只看到禮物的時候,就只想做最有效可得到禮物的某些事情,而不會去探索其他領域。建議以上提問的父母,好好和孩子談談學習的意義,跟孩子解釋以往自己的做法可能未必最恰當,未來將會努力調整,並且會有耐性陪孩子慢慢養成新的習慣,請孩子支持自己及一起努力。
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具挑戰性,各位家長一起加油!不要因為困難而不去做,而要因為愛而迎難而上。同時,也歡迎大家繼續來信,將你遇到的親子理財問題和筆者分享,筆者會爭取一一回應解答。(歡迎電郵至報社:click2macau@gmail.com)
作者簡介:
鄭雅 Susie
?澳門大學歐洲事務碩士;
?社會工作學士;
?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RFC);
?財富傳承高級規劃師;
?國家企業教練師;
?腦科學效能研究所澳門區培訓師;
?經濟、理財、心靈育兒專欄作家(2012年至今);
?財務自由規劃系統研發人(申請專利中);
?曾受香港《經濟一週》雜誌訪問(2019-2020),並受澳廣視《財經雜誌》節目邀請擔任嘉賓分享理財資訊(2020-2021);
? 《捷報》 親子財商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