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理財救兵——父母不同標準給予金錢的煩惱

在11篇親子財商基礎理論的分享過後,很高興迎來本專欄的第12篇,從本篇起,筆者將一一解答讀者來信,關於親子理財方面所遇到的實際困難。歡迎大家繼續來信,電郵地址是info@click2macao.com。

本週收到的讀者問題是:

  1. 爸爸單方面用金錢滿足孩子,媽媽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與丈夫達成共識?
  2. 我5歲的兒子覺得賺錢很容易,可能因為平時我太容易滿足他的欲望,而爸爸就沒有我這麼容易滿足他的要求,爸爸的規矩是需要做了對的事情或者做得好,儲到星星才可以獎勵。我發現當兒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候,會很容易發脾氣。我想知道我和先生應該怎樣平衡,從而讓兒子明白爸爸也是很愛他的,因為現在兒子就是什麼都跟我分享,爸爸想親近他,他都不願意。

首先,我會建議家長們,好好的從頭到尾看看之前11篇基礎理論,特別是前面幾篇,講解什麼是錢,是否應該愛錢等話題。因為如果沒有全面的認知,在處理的時候很容易掛一漏萬,出現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現象,倒不如一早花點時間認真瞭解基本知識,然後一步步培養孩子的財商,之後就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問題發生,也不用花心思去解決問題了。

其次,我假設以上提問的家長都已學習了之前11篇基礎理論,那麼家長可以做的事,就是要先幫孩子劃分「錢」不等於「愛」這個概念。父母要常常掛在口邊,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很愛你的,這樣可避免孩子誤會沒有給我錢就是不愛我。然後,父母要告訴孩子,我愛你的方式是給你溫飽、關心和陪伴,而不是無止境的物質滿足。因為相對於有限的資源,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延遲滿足,是基本的生存技能,父母要在給予孩子被愛的安全感的基礎上,教會孩子控制慾望。

接下來,父母可以參考之前專欄所教的方法,跟孩子玩一些遊戲,例如讓孩子寫下想要的10樣東西,然後讓孩子選最想要的1-3樣,其餘的劃掉,從而告訴孩子,人生就是要這樣收窄慾望清單、專注於最想要的事物,才會得到成功。例如在10樣清單裡面有球鞋和電腦,孩子最想要的是電腦,但如果沒有劃掉球鞋,那麼某天有人給了孩子足夠買球鞋的錢孩子就立即買了鞋而不是留下來買電腦,那麼電腦就得不到了。這是簡單的舉例,但可以讓孩子明白,一些其次想要的事物,如果不劃掉,是會阻礙我們得到最想要的事物。

還有,家長要去糾正自己的思維偏差。很多時候,家長都是用了控制的思維模式,就是我想孩子怎樣怎樣,指令式的教育並不會讓孩子真的學會理財,最多只會得到暫時的服從。家長應該用分享式引導,像一位朋友一樣,跟孩子分享正向的觀念和知識,鼓勵他們向好的方向發展,要相信孩子是會選擇做優秀的自己。平時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溝通模式的話,當談到理財的問題時,就自然順水推舟了,不會產生對抗。

最後,夫妻雙方要達成的共識就是:第一,讓孩子收到是被愛的,不會沒有安全感;第二,正因為愛孩子,要共同努力培養孩子控制慾望、延遲滿足的能力;第三,絕對不可以因為自己害怕失去孩子的愛或者想討孩子歡心(離婚的家庭要特別注意),而用物質或縱慾去收買孩子,比起一位沒有邊界溺愛自己的父母,孩子更想要的是慈愛而有清晰邊界的父母,這樣孩子會更有安全感(因為秩序感會帶來確定性)。

補充一點,需要做對了事情才可換禮物或金錢,看上去的確可以培養孩子有付出才有收穫的思維,但是不建議孩子太小的時候做,以免孩子誤會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父母應該給孩子收到的是無條件的愛,並不是因為你做對了什麼才愛你。如果父母能夠像上面那樣教會孩子控制慾望之後,偶爾滿足孩子或者允許孩子用自己的錢去買心頭好,其實是很好的正面暗示,讓自己強化收窄慾望的思維。不要擔心說孩子不勞而獲得到想要的東西,適度的滿足是父母愛的分享(把我自己努力賺到的錢適當分享給你,是愛的一種體現),那麼孩子日後賺到錢也會同樣分享愛回饋給父母的。

下週我們繼續解答讀者們的各種親子理財疑難或困惑,期待!

作者簡介:

鄭雅 Susie

?澳門大學歐洲事務碩士;

?社會工作學士;

?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RFC);

?財富傳承高級規劃師;

?國家企業教練師;

?腦科學效能研究所澳門區培訓師; 

?經濟、理財、心靈育兒專欄作家(2012年至今);

?財務自由規劃系統研發人(申請專利中); 

?曾受香港《經濟一週》雜誌訪問(2019-2020),並受澳廣視《財經雜誌》節目邀請擔任嘉賓分享理財資訊(2020-2021);

? 《捷報》 親子財商專欄作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