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市民認為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幾好」 劉本立建議市民秉棄習慣換位思考
新一輪「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公佈數日,仍然引起社會熱議,昨日澳門電台時事節目中,有聽眾在來電中表示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幾好」,對消費有補助。他認為,「該優惠券就如醫療券,有需要就用,可以幫補到消費,無需要就唔用,唔一定迫你用。」另一端,多個市民來電建議,希望政府先解決居民就業、無薪假等問題,再幫商家。
出席該節目嘉賓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認為,市民習慣「乜都依靠政府」,建議市民換位思想,調整心態。除了市民支持,商戶都應該推出優惠,令當中的槓桿效應拉大。
先消費、後領券,推動2次消費拉動市場槓桿效應的電子消費優惠計劃,自公佈以來坊間幾乎一面倒劣評,認為對解決市民生活迫切所需未能發揮立竿見影之效。昨日,澳門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邀請了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旅遊業議會理事長黃輝出席,表達新一輪促進經濟措施意見,以及與聽眾互動交流。
大多數聽眾來電中,都是不支持該種先消費、後領券的電子優惠消費方式,當中有意見憂慮會推高物價、加劇水客活動,又有意見認為,首次$50的領券門檻高,對於處於低收入、失業或就業不足人士,未能照顧及作出回應,批評不夠貼地;其中一名聽眾鄭先生表示,這種消費方式沒有考慮收入受影響的一群有沒有這筆錢來消費,又認為,政策等同劫貧濟富 。聽眾陳先生稱,疫下已失業兩年,家庭收入入不抵支,需要問親友借錢度日,認為今次政策未能考慮到失業、就業不足、低收入人士。聽眾楊先生則認為:由於設最低消費額,部份低消費未必能享受有關優惠,以長者為例,可能只需要購買一個麵包,但為享優惠而強迫消費,購買過多商品。有網民認為,公帑補貼消費,商家同樣要為消費者提供優惠,才能體現公平。有聽眾提出,政策令市民失望,偏向商家,「個個勒緊褲頭、慳得一蚊得一蚊,但還要市民先消費提振內需,」反而,外僱濫泛令本地僱員無工作,故認為政府首要工作應該是還職於(本地)居民,先解決本地人就業、再幫商家。
坊間意見並非一面倒反對及「踩政府」,聽眾陳先生認為,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幾好」,對消費有補助,「優惠券就如醫療券,有需要就用,可以幫補到消費,無需要就唔用,唔一定迫你用。」他觀察到,長者對於電子支付並不陌生,自己也日日使用電子支付,認為以電子方式發放優惠券並不複雜。他還提出,今次派(錢)比市民、下次是否派(錢)比鋪頭(商戶)?建議市民要好好思考政策及公帑使用的恰當性。聽眾黃先生也認為,是次的補助方式合理,能夠讓真正在澳門生活的人士享用優惠。
建議市民換位思想
劉本立認為,政策與市民的期望有一定落差,以及政策方式的改變,是主因。他指出,市民習慣「乜都依靠政府」;今次政府在考慮上指出,希望透過槓桿和乘數效應,和擴大消費人群基數(外僱與在澳大專生總數超過20萬人),擴大拉大經濟效應。
劉本立提出,一個政策很難做到令所有人都滿意,過程中如何做到周全,顧及各方面需要,釋除疑慮,例如做好網絡安全、保障用戶在電子支付中的私隱等,需要勞工事務局、經科局、消委會等多個政府部門共同合作,逐項做好就業/職業配對、物價監控和當中的細節等工作,另對有困難的個案提供援助措施;又建議政府未來加強宣傳,令市民明白及釋除疑慮。他個人則建議,可以免去消費金額門檻、取消每日和每月優惠金額上限或引入即時扣減價惠、延長優惠券使用期等,令計劃更具靈活性。
本澳有98%企業為中小微企,人數佔整勞動人口4成以上,劉本立認為,拉動內需可以彌補經濟復甦緩慢的不足,穩住存續中小企經營,無形中穩住就業機會,未來希望旅遊服務業能夠有復甦。他又建議,市民換位思想,調整心態;商戶也應該推出優惠,共同透過各自的參與,令當中的槓桿效應拉大。
澳人食住遊計劃優化本地遊路線
就當中的澳人食住遊計劃,黃輝指,主要是在去年共25條本地遊路線上作出優化,將考慮一些去年受歡迎或市民未能報名的路線,初步計劃,分兩階段推出,第1階段會先推6-8條精華遊路線,於4-6月,每逢週六/日及假期出團,7-8 月將會每日出團;路線內容將增加環保及攝影、跨域旅遊、文創路線,讓市民加深了解澳門的旅遊資源,同時支持旅遊業界,以及將經濟帶入社區。他又指,近日會為有興趣參與的旅行社、導遊及旅遊巴司機進行登記,去年疫情持續下,雖然有部份前線服務人員已轉行,相信澳人食住遊計劃可以吸引仍有意在業內發展的從業員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