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的電子消費券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持續,即使展開了疫苗接種,但經濟仍沒有「打針」般快速見效復甦,反而近日大批失業的建築工人多次到勞工局求助,甚至一度堵路表達不滿,撕掉了澳門天下太平的假面具。其實,疫情下生活得水深火熱的市民,又豈止於建築工人。政府昨日公佈名為「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推出一堆利民措施,但坊間的反應未如之情「政府派錢」般雀躍,更甚者不少反映為之失望。

坊間對政府今次利民措施反應冷靜,其中原因之一是當中的電子消費優惠理解複雜,單單是計算如何能有效使用電子消費券已經是一條不簡單的數學題,這對於像筆者這樣數學差的人,是多麼「苦腦」的一件事。

電子消費券無疑是對持智能手機的一群人士有「著數」,但那些不是使用智能手機年紀較大的市民,甚至是連手機都是視為奢侈品的市民來講,電子消費券只是一件「得啖笑」的優惠。

政府動用巨額公帑推出電子消費券,當中最受益的不是市民,而是電子收費平台,他們每單交易一買一賣都收到了手續費,計算下去數額驚人。反而作為需要受資助的市民,在一窮二白之下,若要享受優惠,還得多花錢,這叫市民情何以堪?至於那些中小企商戶亦好不了多少,市民使用電子消費,商戶都必要向電子收費平台交手續費,無疑減少他們的收入。

疫情之下市民荷包大縮水,工不可工,食不可食,最需要錢解決生活燃眉之急,而不是再花更多的錢來賺取折扣優惠。電子消費券表現出政府決策者如此的「堅離地」,這不是何不食肉糜的現代版嗎?

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