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和窮人的分別
真正好的財商教育也包括品格教育,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富人和窮人這兩個詞,只是供家庭內部學習理財時使用,在社交場合或者不太熟悉的人面前盡量避免談及,以免對方誤會帶有歧視的意味。
人是精神和物質的結合體,如果說到富人和窮人的分別,很多人會從精神或物質的層面上去看。例如,有些人認為內心的豐盛是富有,有些人認為有錢是富有,他們都沒有錯,只是看的角度不同。而如果能夠全面地看,內心和外在都富有,那就是最好的。我們教育孩子要同時注重這兩方面,並平衡發展,才是健康的。
精神上的貧富之差,社會上已經有廣泛的討論和資訊,筆者在此就不再展開,反而可就物質上的差別,給大家一個清晰的定義。
富人和窮人最大的分別是:是否擁有資產,而不是金錢。
如之前的文章所介紹過,金錢只是交換價值的工具並有被通脹蠶食的風險,嚴格來說它並不是真正的資產。資產,是一旦你擁有之後,它會變出源源不絕的金錢。例如你用錢買了房子,之後如果出租成功,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收到房租。又例如你用智慧創作了書籍,之後如果出版成功,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收到版權費。
由上可見,資產可以通過購買或者可以通過創造而擁有。我們應鼓勵孩子,手中的金錢,不是要拿去消費,而是要拿去投資(購買資產,或創造資產)。家長也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每月自己的入息,有多少是拿去購買或創造資產?又有多少是拿去消費?
美國心理學之父William James說過:「我們的一生,只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在財富管理方面,我們要帶出一個怎樣的習慣,讓孩子擁有更好的人生呢?!【資產】,這個概念值得從小深深植入孩子的腦海,從而讓他/她有一個不一樣的習慣。
筆者的兒子,從5歲開始接受財商教育,記得7歲的時候,新年收到100元利是錢,親友問他打算用來買什麼?他的回答是買資產!現在兒子快11歲了,他的理財習慣是:大部分的錢用來購買資產,小部分的錢用來做慈善捐贈,之後剩下的才用來消費、滿足自己當下的小慾望。
大家可能覺得太神奇了,一定是花了很多心思去教育他,其實不是。筆者也只是像之前文章內和大家分享的一樣,畫過一次圖表(如下),之後偶爾交流和提及。所以,親子財商教育並不困難,只要你肯嘗試。
新年快到了,孩子有很多的機會接觸金錢,不妨趁這個機會打好財商教育的基礎。建議大家可登入捷報的網站或facebook,重溫之前的5篇文章,相信你會有更深的感悟。如果有任何親子財商或理財的問題,亦歡迎電郵給我click2macau@gmail.com。
下一期我們會進一步談論更多關於資產的問題,以及如何深入淺出地和孩子分享、甚至實操,下一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