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來源的各種推斷

河南省淄陽古墓中用蚌殼堆塑的龍

華夏民族自稱為龍的傳人,視龍為神聖的象徵,然而華夏民族認識中龍,似乎並不真實存在,又話者說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曾經存活在世上。現時,大家對接受龍其實是一種幻想和虛構出來的生物,至於其擁有的力量就自然是神化出來的。那麼龍到底是如何構建出來的呢?

據筆者搜集的資料,華夏民族構想出來的龍,其實大致分為恐龍遺記說、神異動物説、天象樹神說、圖騰合併説,以上各個說法都有其支持點。

恐龍遺記說就是指龍本身就是真實曾經存在的一種動物,之前筆者在本欄目所述,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鄉出土了一批遠動物的化石,其形狀與大家認識的龍極為相似,骸骨總長7.6米,頭部有眼窩,頭頂部有兩個接近30釐米龍角,身體有肋骨,有四肢及五指結構,這化石被稱為「新中國龍」化石,推斷存活於2.2億年前。這些龍的化石其實是恐龍時代的生動,亦是恐龍的其中一個種類。由以上的考古發現似乎印證了華夏民族的龍其實就是恐龍,古人對古生生物作神化慕拜而來。但這學說被人質疑一點是恐龍和人類,甚至古人猿時期並不交疊過,何來對恐龍認識和慕拜呢?

神異動物説是如《山海經》、《史記》、《淮南子》、《廣雅》、《述異記》等古藉記載那樣,龍是由蛙、魚、蛇、鱷演變而來。其中,《述異記》就記載了龍的演化過程:「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筆者在此註釋一下,虺(粵音:灰或毀;國語音:hǔi)是古人稱有毒的小蛇,水虺自然就是水蛇了。按南朝梁任昉所著的《述異記》所言,小水蛇生長了五百年就成為蛟,即大蛇,而蛟再生長一千年就會化為龍。大家所說的蛟龍其實是兩個物種,蛟是體型巨大的蛇,有短角或無角,類似龍的大蛇。以上無論是《山海經》、《史記》、《淮南子》、《廣雅》、《述異記》等等古書,都對龍有不同的講法,而這些古書都是收集一些民間傳說或是記載,所謂道聽途說,根本不能照全收,認為是真實性。不過,這些書籍亦反映了,當時古人認為龍是由動物進化或演化而來。

天象樹神說是指古人看到一些天文現象,而猜想了龍這種具有自然力量的神物出來。《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不得複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意指大荒東北角上,有座山名叫凶犁土丘,應龍(有翼的龍)住在最山的最南地方,殺了蚩尤與誇父,但不能飛上天,於是就經常旱災,如果旱災就打扮為應龍的樣子,去求雨,天就下雨了。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這裡說是有鱗片的動物成長而成,能夠隱形,能現在人眼前;能變小變大,能縮短伸長。這些都是說明龍能操作天象。有學者認為,古人觀察天象,如閃電會出現一些細長的電光,就會見到如有爪的閃電,於是構思出龍在天上,張爪飛舞;而龍捲風更甚,會出現細長而黑的風捲,形象更似龍身轉動,古人見到這些天象力量巨大,出於對力量的崇拜,就構想出龍為管天象的能力。

至於龍是由圖騰合併而來的説法,就是華夏民族的原始部落都會用不同的圖騰來代表自己部落,後來經過戰爭、婚姻等手段不斷地兼併其他部落,並保留一些被兼併部落的圖騰特色,從而形成了龍這種具有不同動物特色的圖騰。圖騰合併説代表人物是中國現代作家和學者聞一多,他在在《伏羲考》中認為,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併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

對以上龍的來源,上世紀20、30年代還有一種由西方學者提出的見解,指中國龍是來自西方。其中地質學家章鴻釗認為中國的龍就是西方文化中的毒龍,約在黃帝時期傳入中土。英國學者史密斯認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龍,而且所有的龍都出於同一個文化發源地–巴比倫,中國的龍同樣也是巴比倫古龍的後裔。對於龍由西方傳入的說法,被考古學家以事實否定了。由於古巴比倫時期約西元前3500年至前729年,但是中國1987年在河南省淄陽出土的古墓中,屬於距今6500多年仰紹文化早期,墓中有一條蚌殼堆塑的龍,此龍稱為「中華第一龍」。此外,1982年於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根據考古推論屬「前紅山文化」,距今約8000年。由此可見,早在6000-8000年,華夏大地已經出現龍的文化,一下推毀龍由西方傳入的說法。

欄目篇幅關係,下周筆者再分享於龍有趣故事。

閒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