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一) 古時流行深衣男女不分

漢代女子長曲裾深衣

上篇講到皇宮中的妃嬪們,從她們所穿的服裝的顏色就可大概知道她的位份有多高,不是所有顏色她們都能任意穿,位份越低的妃嬪,可穿的顏色就越少,而且不能奪目艷麗,多以淺色淡雅為主,例如淺黃、淺綠、淺啡等,而且也不可佩戴逾越自己等級的飾物。

回看中國四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每個朝代的服飾皆有不同的特色。夏朝(公元前約2070-1600年)是中國第一個朝代,所謂的衣裳就是上為衣下為裳,夏朝的人認為上衣代表天,下裳代表地,故當時上身多以黑色(天尚未明亮之時為黑),下身用黃色。

到了商代(公元前約1600-1046年)已經有相當嚴格的等級制度,高級的服裝製品及裝飾品只有上層社會才可享用,低下層的民眾只能用粗糙麻布。有研究顯示,商朝服飾嚴格的等級制度還體現在顏色的使用上,貴族的禮服,上衣多採用青、赤、黃等純正之色,下裳多用間色,如緇(黑色)、赭(紅褐色)、綠等經過數次浸染的顏色,衣領、衣袖處還有鑲邊作為裝飾。當時貴族的服裝式樣為上身穿交領衣,衣長及臀、袖長口窄、腰束紳帶(寬帶),下身穿帶褶裙,腹前繫蔽膝(蔽膝圍於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護膝蓋)。

到了西周(公元前約1046-771年),常服的主流仍是上衣下裳,不過衣袖就變得越來越寬,祛袂款式(大袖有收緊窄的袖口),剪裁亦逐漸變寬。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約770-221年),深衣變得很流行(深衣即上下身連在一起的長衣,衣襟延長至下緣)。此外,當時受到胡族文化影響,亦按軍事和政治的需要,胡族服裝的褲褶、帶鉤、靴等傳入中原,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穿長褲。褲褶是胡服的特色之一,褲管寬大,騎馬或是從事勞動人士為了方便,用錦帶將褲管縛住,但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他們不能把褲露出來。

到了秦朝(公元前約221-206),當時秦始皇深信陰陽五行學說,認為秦勝周是水克火,水對應的顏色為黑色,故人們當時崇尚黑色的服裝,連秦始皇的龍袍也以黑色為主色,不過往後的皇帝沒有再以黑色做龍袍,據說其中一個原因是秦朝年期短,皇帝們不想步他的後塵,故沒有仿傚他做黑色龍袍,而因為大地之下莫非皇土,土為黃色,故秦朝後的皇帝龍袍皆為明黃色。

到了西漢,仍然承襲前朝的基本服飾,以深衣、襦裙為主。深衣分為曲裾、直裾兩種,裾即衣襟,直裾深衣下擺部份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曲裾深衣左邊衣襟接長,蓋過右邊再繞身兩至三圈,中間以腰帶束縛,曲裾深衣男女皆可穿。曲裾深衣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

到了東漢,因為當時的褲子是沒有褲襠的,所以外面必須再穿一件曲裾深衣,隨著內衣的改進,褲子有了褲襠,男子穿曲裾深衣便越來越少,直裾深衣逐漸普及。

深衣在時間上流行長久,故作為傳統服飾之一也具有一定代表性。《禮記·深衣》中的有關深衣的描述:「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意思大約為:古時候的深衣,大概都有一定的制度,與圓規、曲尺、墨繩、稱垂、衡杆相應合。

作者:菲苗泰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