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聯發佈教養行為研究結果 逾半受訪家長忽視子女教養
家長的教養行為對兒童的心理、行為、情緒有著重大的關係,當中對零至八歲的子女影響最為深遠。為此,婦聯樂融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日前舉辦「澳門零至八歲子女的家長社會支持系統及教養行為關係」研究發佈會,其研究目的為初探澳門家長的教養行為現況;了解社會支持系統對教養行為的正面影響;研究訂定具前瞻性、持續性及中長期的社會服務建議,冀透過政府與社會服務機構合力的方式共同推進家庭服務,共建美好家園。
是次研究獲社工局贊助,發佈會於婦聯樂融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禮堂舉行,由婦聯總會服務總監袁小菱、副服務總監何嘉欣,中心副主任鄭德雄、研究員張玉琪主持。
研究團隊於今年四至五月期間透過發出網上問卷,以立意採樣方式收集116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94.4%。當中五成家長年齡為31至36歲,7成家長是全職工作。值得關注的是,52.7的家長採用「忽視冷漠」的教養行為,當中尤其以25至30歲的全職媽媽傾向對子女的成長「低要求」,缺少對其行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也顯示部分25至30歲的父親對子女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較少積極表達愛的情感反應。
現時澳門以雙職家庭為主,家庭生活模式受到客觀條件限制,如父母工作忙碌或者輪班工作等,令家長容易減少關心及參與孩子的成長,逐漸忽視家庭成員的溝通,弱化家庭功能;同時家長受消費主義的影響,「教養外判」的情況越來越普及,家長把管教及照顧子女的責任傾向依賴補習社、托兒所、外傭、手機等,對子女、父母及家庭都存在隠憂。
理想的教養行為確保兒童在身心健全的環境中成長,促進家庭和諧氣氛。對此,研究團隊提出三點建議:一、在設計親子活動上加強開展家庭教育,多吸納專家學者組成權威團隊,制定家庭生活教育計劃,提升家長家庭教育知識和技巧,開辦更多元親職教養課程及工作坊,如:父母效能訓練(P.E.T),讓家長得到更多不同的教養資訊;二、推廣家庭關係及功能的重要性,加強宣傳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參與度,在親子活動的方向上增加男性投入的誘因,鼓勵男性多參與家庭生活,以父母角色共同回應子女內在情緒需求;三、積極推動「家庭、家教、家風」等正面家庭關係,並透過社區服務機構、學校及傳媒等推廣家庭教育,增強家長對子女成長需求的關注,讓子女的身心需求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