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妾做不到啊

近幾年宮廷劇大熱,一句「臣妾做不到啊!」更成為經典網絡用語。在很多宮廷戲內,皇后、妃嬪們對皇帝都自稱「臣妾」,對其他人則自稱「本宮」,不過,根據史實記載,皇后、妃嬪們都不會自稱「臣妾」或「本宮」的。

「臣妾」若作為名詞,是一個統稱,意指地位低下、作為臣民的眾男女,《尚書傳》說:「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戰國策·秦四》:「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

《說文解字》中提到「臣,事君者。」這個並無甚麼爭議(不過清朝時作為臣子要自稱奴才)。一個臣子若對皇帝提及自己的妻妾,可用「臣妾」。「臣妾」亦可作為動詞用,意指降服或令人臣服,宋蘇洵《上皇帝書》提到「臣聞古有諸侯,臣妾其境內,而卿大夫之家亦各有臣。」

「妾」指舊時男子在妻以外娶的女子,舊時女子對自己的謙稱。所以,「臣」、「妾」只能分別用於男人或女人對自己的謙稱,皇后、妃嬪不能以一個統稱來自稱。

至於「本宮」,在後宮內不是所有妃子都有自己的宮殿,有些妃嬪住在同一宮內就不能自稱本宮,住在東宮的太子或者成年後擁有自己宮殿的公主,才可以自稱「本宮」,不過有人指出,即使是擁有自己宮殿的皇后、皇太后,都很少以「本宮」自稱,而史書上關於「本宮」的資料很少,平日皇后、皇太后平時都直接用「我」,或書面語時用「吾」。

所以,劇裡常常聽到的「臣妾」或「本宮」,都不是正確的自稱,皇后、妃嬪對於皇上,可自稱「妾」、「賤妾」或「妾身」。

那麼,「哀家」又如何呢?「哀家」的出現更離奇,據說原本是沒有這個自稱,「哀家」是大戲裡編劇創作出來的,是死了老公的太后的自稱,意指可憐之人。據《禮記.雜記上》記載:「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哀家」一詞似乎由此而來。而事實上,古時死了丈夫的婦女都沒有自稱為「哀家」,多自謙稱為「奴家」或「賤婦」。而如果皇帝或太上皇還沒死,皇后或皇太后則自稱「哀家」,那是多麼的諷刺。

先秦平民也可自稱朕

另一個宮廷劇裡經常滿天飛的自稱詞「朕」,也跟史書記載的不盡相同。秦始皇為了顯示自己與過往帝王的不同,除了首創「皇帝」外,他跟大臣們商議以「朕」一字來自稱,其他人一律不准用這個字。不過在這之前,「朕」只是第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無分尊卑貴賤,平民百姓也可以「朕」來「朕」去的(感覺很酷吧),只是「朕」被秦始皇徵用後只有皇帝才可用。

不過,根據史書資料,皇帝平日都很少自稱「朕」,都是用「我」、「吾」,有時候甚至用「小人」或是「沖人」來自稱,書面上才會用到「朕」自稱。

與「朕」相近意思的「寡人」也時常在電視劇裡聽到。「寡人」即寡德之人,是謙稱。清代學者趙翼研究了歷史上「寡人」的使用情況,他總結道,春秋時期諸侯自稱「寡人」,但楚王多自稱「不谷」。而較弱的諸侯自稱「孤」。(會有諸侯自認自己比別人弱嗎?)

秦末漢初項羽所分封的諸王,如漢王劉邦等,和劉邦所分封的諸王,如齊王韓信,都自稱寡人,漢朝諸侯後多自稱寡人。

作者:菲苗泰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